支部领办合作社 趟出强村富民路

QQ截图20200414085544

聚党员合力谋抱团发展

“我们村的西红柿基本是订单销售,送到市场上都是抢手货。”在党员种植户陈先生的大棚里,缀满果儿的西红柿正汲取着阳光,铆着劲地生长着,几名雇工正忙着梳枝杈。

该村西红柿之所以不愁卖,得益于该村“报团”发展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的西丹河村蔬菜合作社。“我们村从 90 年代就开始种植西红柿,随着村内外来商客逐年增多,出现了管理混乱、商户欠账跑路、假药导致减产等问题,广大种植户深受其苦。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规范蔬菜销售,保护村民利益,村党支部决定顺势而为,创办西丹河村果蔬专业合作社。”该村党支部书记董国伟说,因过去村集体经济收入低,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村“两委”深入调研、广泛协商,探索采取“村集体+村干部+村民”三方入股的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其中村集体投资80万元,村干部每人4万元,村民户均1000元,不足部分由村集体采取边建设边盈利投入的方式解决。

“只有‘抱团’,产业才能上规模,才能凝聚人气,更好地抵御风险。合作社成立初期,党员们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第一时间入股,带动了村民们的热情。”董国伟表示,入股的村民全部为合作社社员,采取积分制管理办法,对到市场出售蔬菜量大的社员给予一定加分,积分的结果与年底分红挂钩,可以有效地激发社员到批发市场出售蔬菜的积极性,以此保证蔬菜销售的货源。“合作社每月的收入、支出及时公示并接受全体社员监督。年底盈利部分由村集体、村干部、村民按照入股比例进行分红,实现了多方共赢。”

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

合作社的创办,促进了村庄产业的快速发展壮大。一系列提升壮大村集体发展的措施也正在同步实施……

在党支部的努力下,合作社在全市率先推广了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基质栽培等农业新技术,引进新品种、新设备 11 类。同时,党支部还引领广大党员、社员新建、翻建大棚110个,村内90%以上的土地实现了大棚化种植。

“合作社由村集体统一管理,实行供、产、销一条龙服务,合作社成员所需要的农资,由合作社统一配备。全村1200 个大棚,统一编码排序,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可以直接追究到种植户本人。”村“两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西红柿上市后,定期检测西红柿质量。在质量检测中,获得村前十名,可得一定数量的加分。对药残超标的种植户,给予一定数量的减分,加分和减分都与年底分红直接挂钩。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党支部的带动下,不仅村民尝到了抱团发展的甜头,也让周边各村的群众看到了增收致富的前景。“保守地说,辐射带动了周边十几个村种植西红柿,抱 团 发 展 的 辐 射 效 应 在 凸显。”稻田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辐射带动效应,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也得到进一步解决,目前,该村 70%以上的大棚劳力都是外村务工者,种植户都成为了“老板”。

据了解,为了进一步拓宽蔬菜销路,该村还充分利用“丹河红”这一品牌优势,成立了西丹河蔬菜公司,目前正在办理进出口经营许可证,准备发展边境贸易。同时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网上销售,让“丹河红”西红柿走进千家万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我们将本着占市场、创品牌、树信誉、增效益的目标,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合作社规模化、规范化水平,切实做到建一个合作社、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董国伟表示,下步,该村将积极规划扩建占地20亩蔬菜批发市场,拟设交易车间和存储车间32个,大力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建成后,预计村集体年收入可增加 50 万元,全力把西丹河村建设成为和谐、美丽、宜居的新农村。寿光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