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智慧农业的最新版本——智慧农业科技园

QQ截图20200415100042

寿光日报全媒体讯(记者 郝昆仑 通讯员 王永梅 石磊) 中国设施蔬菜的大规模种植是从寿光发端,迄今已经有30年。

30年过去,寿光依然站在设施蔬菜种植技术的最前沿。智慧农业集大成,寿光做出了最新模本,记者先睹为快,在此做一简介,不日,您可亲眼看一看。

走进坐落于洛城街道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智慧农业科技园,现代化气息浓浓。记者了解到,该科技园是由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赵春江院士领衔规划设计,应用该团队120多项技术,经过国内顶尖设施农业专家论证,建有8万平方米和8000平方米智能温室各1座,700平方米的植物工厂、1600平方米的潮汐式育苗温室,还有6栋不同保温材料的高标准日光温室。

跨过两道自动门,进入8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高大的穹顶,开阔的视野,宛如进入了一座现代化的农业工厂。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施工程部郭文忠研究员向我们介绍,温室首次采用了三玻两腔玻璃,作为外立面透光保温层 (三玻两腔比传统中空玻璃透光率降低10%-15%,但是热阻值提高了5倍),同时减少了侧立面开窗和水帘降温机构,大幅提高了外侧立面保温能力;顶部采用漫散射玻璃,使温室光分布更均匀,解决挡光遮阴问题。首次采用可分时关启外保温设备及智能控制系统,有利于增温保温;采用正压过滤消毒调温调气一体化环控系统,可调节空气温度、湿度、增设二氧化碳、臭氧消毒,使温度更适宜、环境更洁净;采用12米大跨度种植面,使生产管理更便捷、土地利用率更高。

建造成本是记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未及提问,郭文忠研究员告诉我们:针对国内荷兰模式玻璃温室能耗大、运行成本高的现状,根据本地气候特点,结合外立面的独特设计,采用基础下挖、智能外保温、空气能热泵加热、日光温室余热回收等方式,解决了智能温室冬季生产能耗大的问题。理论计算,可比荷兰模式降低耗能一半以上。

记者在现场看到,8种25万株西红柿苗正在定植,全部采用荷兰岩棉无土栽培技术,不仅能够克服土传病害,还能有效提高蔬菜的质量和产量,满足西红柿无限生长的特性。郭文忠研究员说:“岩棉是目前最好的栽培介质,营养液是可回收再利用的,能实现零排放,减少了环境污染。传统的日光温室1立方米水只能生产10公斤番茄,岩棉栽培1立方米大概能生产70到80公斤番茄,水肥的利用率提高了7到8倍。产量也是普通日光温室的5-6倍,而且果实商品率可达到95%以上”。

在一排排空气净化设备前,郭文忠告诉记者,环境调节方面,主要是采取了正压通风,温室内的气压要比户外的高一点,这样外面的病虫害一般是进不来,所以这样就大大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可以不用农药或少用农药。

消费者最关心的是蔬菜的质量,管理者最关心的是人工投入与产出比。专家们告诉记者,园区应用高效智能精准水肥系统进行肥水管理,运用田间作业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智能植物工厂系统、潮汐式育苗系统、番茄智能分级筛选系统、园区可视化智慧管控云服务系统等高新技术与装备,实现每个生产环节的智能最大化。

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实现了生产管理的智慧化,提高了产量和质量。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施工程部林森博士介绍,为便于管理,充分发挥了机器人的功能,实现机器人打药、巡检、采摘、运输等,最大限度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寿光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智慧农业科技园不仅仅是个模式标本,伴随着园区运行,市农业农村局随即启动国产智能温室相关标准的研制工作,通过集成便于机械化操作和人工智能方面的种植技术规范,对本土化大型玻璃温室设计建造、节能、实际运行等指标参数的试验验证,形成温室设计科学性、生产经济性、设施设备可操作性方面的数据,为制定外保温节能型智能温室设计建造标准提供技术支撑。一步步落地,最终是整个寿光蔬菜种植业的跨越式的提升,乃至对于全国蔬菜产业发展的示范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