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街道:打造生态墓园 文明祭扫入人心

寿光日报全媒体讯(记者 王静 通讯员 田美汇)  清明刚过,在文家街道,说起目前已投入使用的镇级第一公墓,村里没人不夸一声“好”。“我们村的公墓除了有大理石墓穴外,整体绿植、硬化也做得很好,清明祭扫时,没有了以前的烟熏火燎,有的是规范、有序祭扫,大家对环境上档升级很满意。”文家庄村一村民告诉记者,公墓现场还有村“两委”成员负责巡逻,引导文明祭扫有序进行。

这样的场景,正是文家街道自去年开展公墓改革后,群众对相关工作认可的真实写照。

留碑不留坟,文明祭扫成风尚

来到文家街道镇级第一公墓,放眼望去,僻静又肃穆。墓区内,不仅每条通道两旁植有树木,而且每个墓碑前后都种有绿色松柏。

“现今文明祭扫成了一种新风尚,绿色自然、文明低碳的生态公墓更得民心。”文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桑红军告诉记者,墓园设有焚烧炉、香炉等,村民祭扫非常有序,和原来嘈杂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第一公墓占地67亩,辐射5个城中改造村的6000余口人,去年下半年,公墓改造正式完成并投入使用。公墓改造不仅改变了祭扫的形式,也改变了村民们多少年来的陈旧观念。”桑红军说,祭扫期间,村民们把祭祀祖先的方式从烧纸钱、拜坟头,转变为传播祖先生平事迹、传承祖先家训家风和教育子孙后代重视生态环境,形成了文明祭扫观念。

“以前墓地杂草丛生,路面坑洼不平,每当上坟时,村民们还得带着铁锨平整杂草,现在不用了,大家带着东西缅怀先人就行。”大尧村党支部书记桑明照说,从投入使用到现在,村民对第一公墓的整体使用情况非常认可,因为这里改变了坟地“脏乱差”的环境,不仅节约了土地,还使墓地生态化、园林化、安全化,让祭扫变得更干净、方便。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文家街道镇级第一公墓总投资200多万元,建有预留区、生态安葬区、祭扫区、绿地停车区等四大功能区,现有墓穴2200个,墓碑全部采用小型卧碑,且绿化率达到90%以上。公墓区交通方便,布局合理,可满足镇区群众20年丧葬需求。

“清明期间,街村防火值班干部全部深入一线,在墓地入口设置卡点,确保清明期间无火情。”桑明照表示,群众不仅对公墓改造满意,也对管理工作十分认可,这为下一步各项公墓文明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破旧俗树新风,公墓改造进行中

据悉,除第一公墓投入使用外,目前文家街道占地30余亩的镇级第二公墓也逐渐投用,主要涉及晨鸣工业园区内8个拆迁村庄的6200口居民。赵家村、先锋营村、北潘村、岳东村、岳西村、西潘村、冯家村、逢源村8个村积极响应街道号召,迅速开展公益性公墓搬迁工作。目前,赵家村公墓搬迁215个,先锋营村公墓搬迁260个,北潘村公墓搬迁288个,岳东村公墓搬迁308个,岳西村公墓搬迁264个,西潘村公墓搬迁100个,冯家村公墓搬迁80个,逢源村公墓搬迁80个。截至4月4日,已经全部搬迁完成,搬迁率为100%。

采访中,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绿色公墓改造中,一是尊重民意、统筹规划。街道党工委多次组织园林、环保、国土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及各村红白理事会成员进行座谈,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并组织有关部门多次进行实地考察,在墓地选址、墓碑样式、时间节点等方面充分考虑民风民俗等因素,形成了公墓改造的可行性意见。二是广泛宣传、积极发动。本着群众事情群众办的原则,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党员代表会、红白理事会和家族长的作用,向广大村民深入宣传和详细解释推进绿色公墓建设的意义,先后发放明白纸12000多份,召开会议132次,争取了群众最大的理解和支持。三是多方筹资、共建共享。通过上级支持补一块、街道财政拿一块、社会资本融一块、集体经济投一块、群众自筹掏一块“五个一块”的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先后筹集资金528万元,解决了绿色公墓改革的资金难题。四是标准引领,实用实效。以节约、绿色、环保、安全为原则,做好绿化、硬化等工作,保证每村墓地整齐划一,杜绝攀比。另外,每村配备1至2名公墓管理员,负责公墓卫生维护及安全防护,建立墓地管理的长效机制。

“公墓改造完成后,能切实提升农村移风易俗水平、农村土地使用率及农村环境面貌。在开展绿色公墓改造的同时,我们把移风易俗与公墓改造紧密结合,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以各项制度强化村民自治。”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公墓改造的基础上,街道还不断完善殡改服务队配置,现已实现各村红白理事会全覆盖,全街道形成了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的新风尚。目前,文家街道以满足群众殡葬需求为导向,大力推动殡葬改革,把推进公益性公墓改造提升工作纳入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大局,全力营造整洁、绿色、有序的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