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七旬老人一针一线缝就幸福人生

“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得稳呐走得正,踏踏实实走天下……”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字里行间把对“千层底”的感受表达得真切到位,它既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又是一种亲情的延续。二十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或许都有过这样的记忆,小时候曾经穿过妈妈或者亲人们做的“千层底”布鞋,是一针一线、密密麻麻缝制而成,布鞋的模样虽然有的不俊俏,但是穿上它却很养脚,很舒服,针脚满满是幸福的感觉。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花样繁多的各式鞋子层出不穷,布鞋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作为一种技艺的历史传承,不少人却没有丢掉这门手艺。

在稻田镇金艺发西院,推开71岁刘文奎家的小院,阳光斜照进客厅,刘文奎正戴着老花镜做布鞋。她笑着说,“现在年轻人没人愿意做布鞋了,但这些营生,在我们年轻时候是必须会的。”

QQ截图20200416101636

12岁学女红心灵手巧人人夸

作为家中的老大,刘文奎12 岁就跟着母亲学女红,“那时候母亲对我要求非常严格,只要有一点不合格的地方,就会让我拆掉重新做。”说起那个年代,刘文奎滔滔不绝,学会女红以后,一家人的衣服鞋子,都包在了她身上。“那时看对象,婆家人都会打听,女孩有没有营生,意思就是问问针线活好不好。”刘文奎说,现在生活条件大为好转,再也不用自己打袼褙(gē bèi)做鞋子,但她从未把这门手艺丢掉。

翻开一个泛黄的老旧日记本,里面夹着用报纸、碎布做的各式各样的鞋样,刘文奎比照着裁剪碎布,穿针引线,一把黑亮的剪刀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个平头布鞋的鞋底和鞋帮的模样已经做好。“以前白天哪有工夫做鞋,都是白天忙农活,晚上点着油灯做鞋呢,一双布鞋手快的话也要几个晚上才能做好,手常常被扎出血。小时候过年要穿上一双新鞋,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家里的衣服破了,旧布料都可以做成鞋,有红色、绿色、蓝色等多种颜色,做出的鞋子模样也很俊呢。”在刘文奎眼里,“千层底”纳出的是幸福感觉。

老来做鞋愈发上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纳鞋底做布鞋的人越来越少,可是刘文奎闲不住。“做布鞋是件很辛苦的事情,却能苦中作乐。”刘文奎介绍,在制作一双布鞋的过程中,做鞋底是最费时间的,要把布一层一层用糨糊黏在一块平板上,黏上六七层,晒干后揭下来剪成鞋底,之后还要再用新的白布包底和沿边。接下来就是最辛苦的纳鞋底活儿。纳鞋底针法非常讲究,先在边上沿轮廓纳上两圈,中间则一行行错落开针脚,前脚掌和脚后跟部位要纳得密些,足弓部位则稀一些,这样做出来的鞋底比较结实耐穿。

长年累月下来,刘文奎的拇指和食指关节已经轻微变形,“刚开始纳鞋底的时候,手指经常磨破皮,很疼,现在满手都是老茧,对疼痛没有感觉了。”即使将制作布鞋的流程谙熟于心,一双手工布鞋的制作仍然要耗掉刘文奎好几天的时间。她说,机器加工的质量没有纯手工那么结实,手工制作的布鞋不仅耐穿,而且更加吸汗、透气,鞋底柔软,穿着合脚。“做布鞋很费工,平时没事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做做布鞋,戴上老花镜做上一双,顺便也找找当年的感觉。”如今,很少有人费时费力地去做鞋穿了,而母亲纳鞋底的情景,却留在了很多人的记忆里…… 寿光日报全媒体讯记者 单洁 刘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