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位智慧农业的最前沿

“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农民的基本印象。点点手机,远程遥控……这是寿光新农民的形象。乡村振兴,产业兴旺,伴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寿光正在加速推动蔬菜产业的智慧革命,从产业园区的示范引领,到农民田间地头实践,智慧化农业车间、智慧化绿色工厂已经成为寿光蔬菜产业的主导形态。“设施农业+高科技”,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成为了驱动农业变革的重要力量。

120项专利搭起的智能温室

羊田路以东,在寿光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内,成方连片的高标准现代化农业产业园正在建设。走进该基地的智慧农业科技园,呈现的是一派现代化的气息。

在洛城街道寨里村北,坐落着一个8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高大的穹顶,开阔的视野,宛如一座现代化的农业工厂。温室内,一棵棵蔬菜秧苗长势喜人,却不见菜农们忙碌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二氧化碳发生器、水肥滴灌等自动调节装置正有条不紊地工作着。

这个智能温室是由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赵春江院士领衔规划设计的,应用了该团队120多项专利技术,可谓是打破了大棚的“吉尼斯纪录”,建有8万平方米和8千平方米智能温室各1座,700平方米的植物工厂、1600平方米的潮汐式育苗温室,还有6栋不同保温材料的高标准日光温室。

行走在完全不同以往蔬菜大棚的高科技“车间”里,记者感受到只有它的“超现代”。园区的技术专家告诉记者,在这个温室,大数据和AI决策程序的应用,保障了温室大棚远程、智能化蔬菜种植和大棚管理能力,彻底将菜农从繁重的生产种植中解放出来。如同专家所说,偌大温室内,鲜有工作人员,可日常的管理却井然有序。专家介绍,该温室首次采用可分时关启外保温设备及智能控制系统,有利于增温保温;采用正压过滤消毒调温调气一体化环控系统,可调节空气温度、湿度、增设二氧化碳、臭氧消毒,使温度更适宜、环境更洁净。

温室内8种25万株西红柿苗已经完成定植,生长旺盛,西红柿种植全部采用荷兰岩棉无土栽培技术。专家们告诉记者,园区应用高效智能精准水肥系统进行肥水管理,运用田间作业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智能植物工厂系统、潮汐式育苗系统、番茄智能分级筛选系统、园区可视化智慧管控云服务系统等高新技术与装备,实现每个生产环节的智能最大化。

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施工程部林森博士告诉记者,除了这个智能温室,整个基地装备了精准水肥、潮汐灌溉、智慧气象、智能调控、智能工厂、多功能机器人等尖端设备,通过可视化温室集群智慧管控云服务托管系统,实现了整个基地生产管理的全流程云端托管、智慧程控和远程操控。

近几年,在寿光,一场智慧化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以工业理念、工业模式发展现代农业,正在成为寿光蔬菜产业的转型支点。在洛城街道,作为智慧农业的示范标杆,占地3000亩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集成示范区、占地9787亩的中国(寿光)蔬菜小镇拔地而起,将生产标准、先进技术及解决方案推向全国。以寿光为前导,向新建蔬菜园区全面推行生产标准、技术服务、农资供应、产品包装、品牌销售、质量检测“六统一”标准管理,每一个大棚、每一个园区都成为“绿色车间”“绿色工厂”。目前,全街道智能管控大棚达到300个,劳动生产率提升200%以上。

手机成了新农具

在寿光,不光是政府投建的农业园区实现了智慧化全覆盖,一线菜农也开始广泛采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智慧管理系统。

李保先是东斟灌村地地道道的菜农,种菜20年了。经过大棚几次升级后,他的大棚已经变成了长225米、占地20亩的“绿色车间”。

“不光种植规模得到了提高,大棚里的高科技和现代化设施应有尽有。”李保先介绍说,大棚里配套了水肥一体机、自动放风机、打药机、滴灌等,李保先只需拿出手机动动手指,就能操作这些设备,可谓“一机在手,操控全棚”。

提起变化,李保先介绍说:“以前这么大的棚,如果是人力放风的话,来回光跑就得一里路,用半个小时,现在智能化之后,不管你在什么地方都能操作,只要在智能模式上它就自己调节温度,像放风机,如果不放心的话,还可以从摄像头上看一看。”

这些现代化的设施投入达10万元。但李保先却认为,这钱花得相当值,现在一个大棚占地 20多亩,相当于原来的10个,之前一个人要“玩”10个大棚可谓“天方夜谭”,而现在利用这些智能化农业设备却很轻松。

不光李保先家的大棚,东斟灌村处处是“自动化”“智能化”装备。该村党支部书记李新生告诉记者,智慧化已经成为东斟灌村蔬菜大棚的发展方向。数字温控、智能雾化、水肥一体等物联网管理技术,在近两年的新建大棚中应用率已达90%,帮助新一代菜农实现轻松种菜、精准种菜。

近几年,东斟灌村不断在智慧农业上做文章,投入2000万左右建设高标准配套设施。高标准大棚种植的彩椒每棵就比普通大棚增收8-9元,2019年,全村彩椒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户均收入37万元。

李新生说,高科技设备实现普及,最终受惠的是菜农。“通过一系列的技术设备更新换代,我们的蔬菜不仅产量提高了,品质也比以前更好。现在一个普通的蔬菜大棚年均利润能达到30万元。”2019年东斟灌村新建300米长的高标准大棚44个,投资3000万元,现代化农业设施投资的比例越来越高。

从手工操作到“手机玩棚”,这是寿光智慧农业的一个缩影。

农业新基建时代来了

产业兴旺,科技是支撑。设施农业,更离不开智慧加持。从全手工操作到数字化控制,寿光蔬菜产业踏进了“智慧时代”。

智慧农业高大上,关键要走进寻常农户家。在洛城街道,我们发现,前端依靠国字号示范园区的引领示范,智慧化的手段逐渐地被一线农民所认同并采纳,这说明农业智慧化已经形成了广泛普及效应,从高端园区到普通大棚,从技术专家到平头百姓,智慧农业的氛围越来越足。

智慧农业为寿光农业带来了两大变革。第一个就是劳动力的解放,为进一步实现规模化、工厂化提供了可能性。菜农摇身一变成老板,种植数个巨型大棚实行农场化运作已不是问题。

另一个就是智慧化加快了精致农业的探索进程,从大棚日常环境管理,到精准施肥用药,完全自动化和数据化,科学的管理一定带来蔬菜品质的更加优良,蔬菜更加健康,“智慧红利”又为品质农业打好了基础。

在寿光,种蔬菜变得越来越“聪明”,省工省力,也更加有奔头。在农村,以青年菜农为主体的新农人群体,纷纷尝鲜探新,农业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AI等等,“农业新基建”风口势起。

在这场创造未来农业新形态的变革中,寿光抢抓风口机遇,一个蔬菜大棚就是一个智能化工厂车间,手机成为农民的“新农具”。“农业新基建”开启了“聪明农业”,强有力地支撑了寿光持续站立智慧农业的最前沿。 本期主笔 王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