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化”孕育的变革底气

【编者按】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在打造乡村振兴县域样板的征程中,寿光发展的脚步铿锵有力,奋进的故事动人心弦。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寿光日报、北方蔬菜报全媒体平台成立特别策划小组,重磅推出深度原创栏目——“行走在振兴的土地上”。栏目将以东城新区洛城作为视野观察区,用脚丈量,用情书写,以全新方式审视澎湃激荡的发展热土,梳理新时代下寿光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行走中,记录寿光最基层的前进力量和创新光芒。

【策划】戴静王全国 李志萍孙居平刘清海

【执行】寿光日报&北方蔬菜报特别策划小组王全国 王景坤 孙欣单昱俊王凯旋

历史演进,新旧交替。寿光蔬菜产业,从小农种植到园区化大农业,既是转型的演进过程,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几年,我市乘借着大棚“两改”的东风,以适度规模化开启了蔬菜品质转型的有效探索。在蔬菜主产区,许多村庄破旧立新,化散为整,转型思维和实践,悄然在泥土里生发,且收获了实效,萌生了新路。且看东斟灌村和梁家尧河村的生动实践。

东斟灌村:扩出来的雄心壮志

李万庆,1989年生,东斟灌村人。

和很多寿光年轻人一样,学校毕业后,李万庆选择了在市区干了一份“体面”工作,工资4000元左右。

可工作看似体面,但难掩囊中羞涩的现实。“吃喝用度完,基本月月光,根本存不住钱。”盘算无望的李万庆狠了狠心辞了职,回乡跟着父亲学习种五彩椒,一学就是两年。

2014年寿光开始推进大棚“两改”。东斟灌村借助机遇,开始流转土地,计划逐步将村里的老旧棚区改建成新式大棚园区。当年村里正计划在村东规划建设一处新型园区。

看到机会的李万庆卖掉一个老棚,又贷又借,2015年在新园区建起一个210米长的新式大棚,他也正式脱离父亲,开始“单干”。

新园区、新地茬、新大棚,当年的彩椒大丰收,再加上东斟灌村彩椒基本靠边贸出口,价格一直不错,李万庆第一年非常顺利。“价格好的时候,一天卖了14万元。”李万庆介绍。

一年之后,李万庆又谋生了新想法。“一个大棚管理很费精力,忙的时候还需要雇工,那干脆不如再扩大规模,全部雇工实行企业化管理,自己轻松当老板,收益也更大。”

李万庆说干就干,这次他的胆子更大,顶着家人的压力,贷款还没还完,他又东借西凑了60多万元新建了一个长360米,创造了当时全国之最的巨型大棚。

2017年,李万庆迎来收获的一年,彩椒市场非常好,两个大棚一年销售额达到了85万元,转过年,他就还掉了50万元外债。“瞬间感觉轻松了许多,一点压力也没有了,而且干劲更足了。”李万庆表示。

在李万庆等青年菜农的带动下,东斟灌村这个新型农业园区逐步落成,超过300米长的大棚就有4个,200米长的大棚更多。

李万庆从工人到菜农,从菜农到老板,靠着彩椒大棚实现了致富梦。他坦言是村里推广的大棚园区给他带来了奋斗的机遇。他的成长和东斟灌村的彩椒产业升级密不可分。

东斟灌村是洛城彩椒主产村,近几年彩椒产业增收明显,菜农纷纷种植,这让村里的每一寸耕地都寸土寸金。一边是菜农扩大规模的诉求,一边是无地可种的现状。于是东斟灌村开始有步骤地进行旧棚改新棚,化零为整,掀起了园区改建的大动作。

从2014年到今年,全村共流转改造2200

亩耕地。新流转的土地,以新型大棚园区的形式出现,从李万庆那360米长棚所在园区开始,这几年,东斟灌村陆续规划建设了四五个园区。本村土地不够就去周边的村或者临界的寒亭流转建园区,截至目前,共流转村外土地超过1000亩。

规模化转变而来的园区化为菜农们创造了优势明显的资源条件,首先是利用率高了,另外保温性能提升,带来了更高的品质和产量;其次,园区化带来了生产及销售一整套环节的便利,由此带来的是菜农收益的显著提升。同时还有智能化的提升,现在东斟灌村的园区内,自动放风机、自动卷帘机、滴灌设备、水雾降温设备随处可见。

“新园区的彩椒基本都是最优质果,卖到了俄罗斯的高档超市,高端品质也得益于这种新大棚的管理。”村党支部书记李新生告诉记者。

走对了路子给予了李万庆继续施展雄心的底气。

今年,李万庆把210米的大棚卖掉,又在寒亭新流转园区,建设了两个260米的大棚。“两个棚前后挨着,干活方便,管理也方便。”李万庆介绍。

黝黑的皮肤,说话底气十足,言谈举止间散发着自信。李万庆说,虽然手里没有多少存款,但是拼搏了五年纯赚了三个大棚,而这三个大棚市值200多万元。李万庆对此颇为自豪。

在李万庆的影响下,东斟灌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怀着对未来的期许,返乡当菜农。2018年,1996年出生的李彦俊,放弃了城里上班的工作,回家建设了一个330米的新式大棚。投资八九十万,李彦俊贷款50万。如今彩椒已经进入了采摘季节,卖了20多万元了。“我一点也不担心这些欠债,园区里的水电路全部由村里负责,彩椒市场这么好,只要认真干,一两年还清欠款没问题。”李彦俊言语中同样充满了自信。

敢闯的血脉,加上干事的机遇,土地回报以丰足的财富。2019年,东斟灌村彩椒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通过彩椒产业带起了许许多多的百万大户。通过一个个园区的承载,东斟灌村的彩椒产业走上了转型升级之路,一个以东斟灌村为中心的彩椒产业大园区雏形初现;一个个“李万庆”们实现了致富的梦想,他们怀揣着土地恩赐的雄心壮志继续着新的追梦之旅

……

梁家尧河的新征途

梁家尧河,洛城街道一个纯农业村庄,有二十多年的蔬菜种植历史。到2018年,全村216户,共有400多个大棚,户均2-3个。大棚不少,但基本都是陈旧的小棚,普遍在六七十米长,菜农增收速度缓慢。

2018年,该村临近丹河的大片区域遭遇水灾。利用灾后重建的机遇,受损大棚被推倒,一个占地840亩、以新式大棚为主的园区原地崛起。回想过去,52岁的菜农李明没有抱怨,反而认为是“因祸得福”。

2018年,水患过后,借助上级党委政府的帮扶,梁家尧河把水淹的大棚全部推倒,就地规划建设农业园区。片区内大大小小的老棚、旧棚消失了,近百个150米左右的大棚拔地而起。李明的大棚也从原来的90米变为160米,种植面积增了一倍。

辞旧迎新,习惯了种小棚的菜农第一次感受到了新的力量。“新大棚长宽各增了一倍,也高了不少,种植面积翻番,产出率高,保温好,病虫害少,蔬菜的品质和产量都有明显提升。”这是李明的直观感受。

菜农张春喜原来种着4个130米长的大棚,是村里种的最多的一个,现在同样弃旧从新,新建了3个160米长大棚,去年第一茬彩椒卖到了5.2元一斤,虽然棚少了,但收益却比原来多了。

村党支部书记梁春平告诉记者,规划新园区时,菜农强烈要求建最新式大棚,原来的大棚长短不一,浪费土地,产出率还低。新建大棚按照现代化园区设计,标准规模,成方连片。“镇上出资,为园区统一配套了水、电、路网,菜农光种就行,所以说我们是因祸得福。”李明表示。

种植上的化零为整,不光带来了收益的变化,还引发了菜农对未来产业的思考和启迪。

梁春和告诉记者,园区建成后,挣脱了老旧小棚的束缚,许多菜农就着新棚也“赶时髦”,大棚管理上普遍上马自动化的设备,比如目前最新式的滴灌、自动放风机、植物补光灯、水雾降温设备等等。

42岁的张有亮种上新大棚后,除了感觉比原来更省工省时、产出更高以外,还有了新的认知。“现在我们有了新式大棚的基础,必须要走智慧化道路,这是未来农业的趋势。”

除了智慧化,梁春和最近还和几位年轻菜农形成了新的共识:就着园区带来的新机遇,组织年轻菜农抱成团,外出考察,改良品种,选种口感类蔬菜,打品牌,走高端。这个想法得到了园区菜农的一致认可。

“园区化只是一个基础、一个开头,后面需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要把握住机遇!”梁春和告诉记者。

园区化、智能化、品牌化,“三化”并进,农业转型,产业振兴。这就是近几年洛城街道农业产业逐渐趟出的一条路子,梁家尧河就是实践者之一。

不可否认,一个新园区开启了梁家尧河农业转型的道路,也启发了梁家尧河菜农农业思维的转型之路。

“我们已经以合作社的名义申请了‘梁尧’果蔬品牌,尽快将梁尧果蔬推广出去,把菜种出新花样,种出新效益。”梁春和说。

新园区,新思维,新梦想,梁家尧河村大胆上路了。

采访手记

产业兴旺从“新”开始

寿光人种菜,是从家家户户的小农经济开始的。寿光蔬菜产业走过的30年,是寿光坚持把种菜形成产业化、现代化的探索历程,也是“小农经济”向大农业转型的进程。

乡村振兴,首在产业兴旺。2014年,寿光开始推进大棚“两改”,蔬菜产业的园区化概念开始从泥土走上文件,相比较企业化的工厂园区,这种以村为单位,农民自发组织的园区更符合广谱意义的寿光农业生态。我们采访的梁家尧河,东斟灌村,都是

通过就地园区化引领了蔬菜产业的换挡升级。

以洛城为例,近几年,该街道加快零散种植向组织化、园区化转型,2018年以来,一共规划建设了16个园区,农业形态正在慢慢提升改变。

这种变化不仅仅是面积规模的扩大,更是模式的变革。园区化代表着组织化,园区化是一个端口,智能化、标准化、组织化、品牌化开始导入,并能够实践执行。

从我们调研的两个村看,菜农都

意识到土地的限制是规模化的拦路虎,很多菜农想提升品质和产量,但是已经成型的旧棚、小棚无法承担品质改良的重任,必须拥有新大棚、新园区、新模式、新理念。

进入园区化,改种新式大棚,一下子打破了天花板,扫清了硬件障碍,引发了软件的革新。旧变新,小成大,传统的低矮大棚变成了巨型的车间。

因为变,一切才有了新的可能,梁家尧河的年轻菜农开始了走高端、品牌化的实践,东斟灌村的新农人,

开启了自己当老板、做企业的雄心抱负……这一切的一切都起源于园区化。

我们走访于一个个园区之间,新气象升腾乍现。年轻的团队,年轻的土地,新潮的思路,和土地相融相生,力量正在凝聚,梦想正在变现……传统意义的小农经济,顺利地融入了现代化的进程。

把握历史脉搏,顺应时代潮流,走出振兴之路,从寿光县域之地,从一棵菜中,就能实在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