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向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奋进

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蔬菜年种植面积60万亩,年产450万吨。近年来,我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生产标准化、农业智慧化、蔬菜品牌化、农民职业化、乡村宜居化“五化”发展为抓手,突出全域打造、统筹推进,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上不断探索。

QQ截图20210113090230.png

紧扣“生产标准化”内核 抢占现代农业制高点

质量兴农,标准先行。行业标准何以如此重要?这是因为对于产业发展而言,谁制定标准,谁就有话语权。为抓牢标准主导权带动蔬菜产业整体提升,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于2018年落户寿光,这也是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的重点支撑载体之一。与此同时,我市把握机遇,成立了4名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队,建设了国内唯一的蔬菜品质感官评价与分析实验室,启动了112项标准研制工作,日光温室番茄、黄瓜2项全产业链行业标准完成评审。

标准制定发布,旨在推广应用,指导高质量发展实践。为进一步把标准技术体系落实到田间地头,从2011年开始,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持续推广土壤改良、绿色防控、秸秆循环利用等技术,累计推广水肥一体化20.3万亩、土壤改良近30万亩、绿色防控普及率 50%以上,蔬菜秸秆年处理达100多万吨,实现了农药、化肥和农业用水三个“负增长”。

为加快标准输出,寿光下了硬功夫。成立了国家蔬菜质量标准化创新联盟,在江西、西藏等省(自治区)累计认定19个试验示范基地,组织高新技术企业、农业技术员向全国打包输出寿光经验,目前,全国新建大棚中一半以上有“寿光元素”。

把牢“农业智慧化”方向 推动增产向提质转变

在农村,勤劳的寿光菜农解决了“谁来种菜”的问题,但如何种好菜、让种菜更有效率,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发展。

近日,在洛城街道东斟灌村,菜农李万庆正在拨弄着他的手机。他可不是在玩儿,而是在用手机“种菜”。李万庆家的蔬菜大棚,已经全面实现了智能化。大棚里的温度、湿度、采光等各项指标数据,都会实时显示在手机终端,并可通过物联网调节控制。“平时在家里按按手机,就能控制滴灌、喷药、灯光、水肥等,不仅没有过去那么累,蔬菜产量和品质还都提高了。”李万庆说。

近年来,寿光大力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自动卷帘机、自动打药机、电动运菜车等设施成为“标配”。在投资4.5亿元的智慧农业科技园内,赵春江院士领衔设计的8万平方米智能外保温连栋玻璃温室,应用120多项专利技术,开发装配了多种田间作业机器人,实现节能降耗30%以上,高端设施装备大大提升了菜农的劳动生产率。

大力推广高科技的同时,我市还在研发高科技的沃土上深耕不辍,以科技研发抢占发展制高点。先后与10多家国家级科研院所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中科院沈阳生态应用研究所、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每年派遣40名专家和研究生,常驻寿光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目前,全市省级以上科研平台达到11家,自主知识产权蔬菜新品种达69个,成为山东省第一批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

与此同时,为推进透明、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寿光开发了农业智慧监管服务公共平台,实行蔬菜质量安全全域网格化监管,全市划分为28个监管网格,配备56名监管员、28辆专用车,实现产销环节抽检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实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探索建立二维码信息追溯体系,蔬菜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5%以上。

坚定“蔬菜品牌化”道路,占领价值链最高端

夯实品牌打造的组织基础。将合作社作为品牌打造和品质提升的主体,全面实施农民合作社水平规范提升专项行动,对经营异常合作社依法组织清理,筛选样板社重点打造,实行生产标准、技术服务、生资供应、产品销售、质量检测“五统一”管理,全面提升组织化水平。目前,全市地市级以上的示范社达68家,全市80%以上的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

打造寿光蔬菜“金字招牌”。成功注册“寿光蔬菜”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全市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96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建成启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潍坊配送分中心,产品认证基地达到38家、2.9万亩,数量和面积均居全国县市之最;寿光蔬菜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首批50个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集群之一。

探索“互联网+”发展新模式。与京东物流、阿里巴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天猫开设寿光蔬菜旗舰店;阿里全国首个“数字农业产业带”落户我市,5000多种蔬菜、种苗、农资实现了网上销售;2020年第21届菜博会暨2020种博会首次实现“网上办会”,总曝光量突破4亿人次。

紧盯“农民职业化”课题,锻造现代农业主力军

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新型职业农民。为创新培育职业农民,2019年开始,寿光在全市开展了30万农民科技大轮训。同时,依托山东(寿光)农村干部学院进行“菜单式”培训,目前,已为全国17个省区市培训农村干部1.5万多人、培训当地职业农民5万多人,持证技术员达2.5万人。

创新实施“校园+田园”职业教育新模式,成立了由128名“农技专家”“田秀才”组成的“师资库”,培育了一大批“绿领”农民;深入实施“精英人才创业计划”等系列人才工程,在《人民日报》面向全球农业高层次人才发布了引才公告,目前,寿光引进培育农业领域合作院士10人以及国家重点人才工程、泰山系列工程专家等领军人才18人,近5年返乡创业、回村种棚人数增长20.6%。

新农业需要新农民,新农民才能更好地发展新农业。通过培育职业农民,有助于打通农业技术供需的“最后一公里”,让他们激活农业发展的“一池春水”,成为带领农民致富的领头羊,为农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聚焦“乡村宜居化”目标,建设美丽宜居新农村

近年来,为建设美丽宜居新农村,我市全力营造美丽、整洁的农村人居环境,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一手抓“硬件提升”。集中开展农村厕所、道路、供暖、供气等“十改”工程,全面完成7.9万户改厕任务,全市71.5%的村完成硬化,基本实现了城乡公交、供水一体化,村庄公共活动区域实现照明全覆盖。2020年3月份,我市被表彰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一手抓“文明建设”。持续推进思想铸魂、环境改善、移风易俗、家风建设、文化惠民“五大工程”,建成村史馆、民俗馆等各类村级文化场馆58处,基层文明实践所(站)达到了1026处,拉起了21万人覆盖城乡的志愿者队伍,全市91.6%的村达到市级以上文明村标准。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步,我市将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借鉴各地发展经验,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和发展基础,重点从标准创建、质量监管、种业提升、品牌打造及乡村宜居5个方面进行突破,不断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力争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寿光日报记者 孙欣 通讯员 张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