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闲人不闲 芦苇促增收

QQ截图20210120093948.png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的芦苇充满了诗意。在古人眼里,苍茫广阔芦苇荡是其魂梦所系的伊人所在之地。而在寿光北部农民的眼中,芦苇是他们的致富之宝,割芦苇、卖芦苇是他们农闲时增收的路子。

QQ截图20210120093957.png

1月16日11时,在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一个芦苇采收点,村民们正把收割的芦苇打包成捆、过秤交易……“芦苇一共900斤,0.25元/斤,这是225元,你点点收好。”过完秤后,64岁的刘吉发当场给村民现金结算。刘吉发说,这些收购的芦苇,装好车后,会发往台头镇、营里镇等地的苇板厂。

QQ截图20210120094001.png

刘吉发收购芦苇20多年了,说起收购芦苇的初衷,刘吉发说:“我们村位于寿光西北部,大部分村民以种植棉花为主,冬季农闲时期,地里没活儿,看着村子沟渠里都是芦苇,我就想着给村里老少爷们再找个赚钱的门路。”

“多亏了刘吉发,邻里乡亲都跟着沾了光。”正在卖芦苇的刘增祥告诉记者,他今年60多岁了,每年收完棉花后,就和老伴儿割芦苇,每天收割近2000斤,能赚400多元,一个冬天下来,老两口仅收割芦苇就能收入2万元。

QQ截图20210120094005.png

“收割芦苇赚钱,但也很辛苦。”刘吉发告诉记者,冬季天气冷,旷野中寒风如刀,直逼骨髓,辛苦不言而喻。“没结冰的时候,大家都是蹚水收割,等温度降低,沟渠里的水都结了冰,大家就踩着冰割芦苇,但有时候温度不够低,冰层薄,一脚踩进冰窟窿也是常有的事儿。”

“老话说‘人进苇塘,驴进磨坊’,说的就是割苇人的辛酸和劳苦。”刘增祥边把捆好的芦苇抱上磅秤边说,收割芦苇,要一直弓背弯腰,用力挥动镰刀,将芦苇砍下,扎捆,用肩膀向外扛,脚下还要试探着走那满是苇茬的芦苇地,很不容易。摘下手套,记者注意到刘增祥的双手满是皲裂、厚厚的老茧和粗糙的倒刺。

“疼不疼?”面对记者的问题,刘增祥笑笑说:“都习惯了,苦点累点咱不怕,咱就怕挣不着钱。”

割苇人付出辛劳和汗水,收获了一家人的美好生活。明天,他们还会继续,为自己、为家人忙碌着、奋斗着。

(寿光日报记者 刘菁菁 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