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传统新工艺 “过门钱”销路旺

“过门钱,过门钱,落在地上都是钱。” 过门钱,又称过门笺、门笺,是我国传统的年节门楣、窗楣吉祥装饰物。进入腊月,年味渐浓,过门钱也迎来它的销售旺季。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现如今制作过门钱已由传统的手工制作,变成机械化操作,材料、图案和制作工艺越来越现代化,传统手工艺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1月20日,记者来到洛城街道马家齐村前村刘德龙的家,听他讲述“过门钱”的变迁。

订单供不应求,销路一点不愁

来到刘德龙的“过门钱”厂房,映入眼帘的便是满地的大红纸屑,墙边放着一捆一捆的大红纸,木质桌子上整齐地码放着一摞摞加工好的和未加工好的过门钱,工人们站在木质案子边,手持一种特制的工具,将机器加工压制好的“过门钱”上需要镂空的部分拍打掉。

1.jpg

刘德龙的妻子董立云正在厂房里忙碌着,只见她“满面红光”,双手也全是红色。“整天摆弄红纸,时间长了这些东西都染成红色了。”董立云笑着说,她做“过门钱”已经32年了,原本村里家家户户都做“过门钱”,现在全村只有他们一家还在坚持做。近年来,经过不断创新制作流程与工艺,“过门钱”由原来的家庭小作坊也变成小工厂,花样品种也越来越多,加工方式也由原来的季节性加工变成全年加工,由纯手工加工变成了机械化加工。

2.jpg

3.jpg

“以前都是纯手工,制作起来非常慢,现在都是机械化制造,制作过程也比以前更加专业化。”董立云说:“过门钱的制作分四道工序,铺纸、裁纸、压模和最后去除多余部分,我现在做的这道工序就是压模。”董立云指着机器上一个印有花纹的长方形木块介绍,这就是压制“过门钱”的模具,红纸经过这个机器,“过门钱”基本的样子就出来了。

4.jpg

刘德龙家制作的“过门钱”凭借样式新颖、做工精细、品质好等赢得业内认可,不少老顾客哪怕多等两天,也要从他家拿货。“每年临近春节是我们最忙碌的时候,前两天刚接了一个比较紧急的订单,需要抓紧给客户赶出来。”董立云说,他们生产的“过门钱”有20多个样式,发往全国各地,从不用为销路发愁。

传统手工艺焕发新活力

董立云54岁,从结婚起至今,学做“过门钱”手艺已有32个年头。董立云说,最早的“过门钱”图案很简单,多是铜钱、花瓣等,复杂的也只有一对梅花鹿图案,后来逐渐有了刻有吉祥字语的过门钱。

5.jpg

“以前做过门钱没有固定的模具,打‘过门钱’的时候,图案印在心里,用木槌敲着凿刀一点一点打出来。”董立云说,因为图案的形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凿刀的形状,所以手工制作过门钱的年代,每个打过门钱的人都有二三十把不同型号的凿刀。“14年前,我们引进第一台机器,过门钱开始批量生产,有了机器生产的过门钱,手工制作的过门钱很快淡出了市场。”

6.jpg

“模切机上装着模板,每次可放入20张纸,利用机器将纸放在模板上进行挤压,模板上安装的刀片可以直接将纸切割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和文字,熟练的工人两三秒就可以完成一沓20张过门钱的模切,比以前的纯手工快速精确多了。”董立云告诉记者,“过门钱”需求大从业者少,他们每年从年初忙到年底,一年几乎无休,忙起来时饭都顾不上吃。

董立云擅长刻模设计,而且样式新颖,“过门钱”花样多了,生产效率提升了,订单也越来越多,2020年下半年,他们把厂房搬回老家,从村里招收工人。“这些老人都是我们本村的,她们从年轻时就擅长制作‘过门钱’,现在年龄大了干不了体力活,但是擅长封装,一天下来收入也不少。”村民听说刘德龙一家把“过门钱”工厂搬回村里,都非常高兴,更希望在他们的带领下,让“过门钱”这个传统工艺再焕发新活力。“我们也时刻想着怎么创新与转型,希望多出去学习,引进更好的机器和技术,创作出更多更有创意的产品,让传统手工艺焕发生机。”

(寿光日报记者 桑宏香 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