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党员讲过去的故事丨纪台镇后曹村老党员张恒温:“将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

张恒温,纪台镇后曹村人,现年86岁,1952年参军,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美援朝时,因作战勇猛、不怕牺牲,荣立三等功4次。1957年,张恒温积极响应部队号召,主动放弃各类优待,回乡参加农业生产。

一部收音机在手,坐在树荫下的马扎上,张恒温老人的晚年生活惬意幸福,说起当年的峥嵘岁月,老人立马精神抖擞:“我们徒步横跨鸭绿江,一走就是一个半月的路程,然后立马参战……”

QQ截图20210804085406.png

战场英勇作战 立志保家卫国

1952年,正在上学的张恒温报名参了军,“那时候小,就想着当兵是一件很光荣的事,但家里人反对,担心上战场很危险。我就说,只要是保家卫国,什么都不怕。”讲到这里,老人还比划起了拿枪射击的动作,展示着年轻作战时的麻利和英勇。

“1952年8月15日,我们徒步进入朝鲜,我跟几个战友负责搬运运输车食品,并负责做好沿线铁路的修复工作。遇到敌军时,能躲就躲,躲不了就正面硬拼,大大小小也打了不少仗,但最让我难忘的,是10月14日打响的那场战斗。”张恒温说的“那场战斗”,就是历时一个多月的上甘岭战役。

“那时候我们在朝鲜中部,敌军在我们阵地对面,数不清的炮弹朝我们打来,阵地山头被炮火打得削低了一两米,许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我们阵地虽然只有两个连队镇守,但没有一个人后退,兄弟们都抱着枪严阵以待,相互之间不断加油鼓劲。”张恒温老人告诉记者,那时候敌军的数量多,且擅长用炮作战,可以说逢战必先用炮是敌军的主要战术。这次战役中,志愿军地面工事都被破坏,山体岩石像被扒了一层皮,碎石和弹片掺杂在一起,在地上铺得满满当当。“有很多战友在炮火中牺牲了,但其他人没有退缩,拼死守在防线战壕里。战斗中,一个弹片擦身而过,我的腿差点就没了,好在只是皮肉伤,现在那个疤还在呢。”说到这,张恒温向记者指了指腿部受伤的位置。

采访中,张恒温的儿子张传森告诉记者,去年老人得了脑血栓,尽管治疗及时,但或多或少影响了老人的记忆力,家人问他一些事,老人一般需要琢磨几秒钟,但对于战争岁月,老人记忆犹新,要是谁问起他抗美援朝,老人就跟讲故事似的,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地给你讲。

当听到“杀敌”“炮火”这些字眼时,老人将嗓门提高了几度:“40多天的战斗时间,和我在一起的很多战友都牺牲了,我永远都忘不了和他们一起奋勇杀敌的经历。没有他们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英雄壮举,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安乐晚年。”

践行初心使命 永葆党员本色

1957年,张恒温退伍回到家乡,参加地方生产工作。

“抗美援朝胜利后,我响应部队号召,回到村里参加地方生产。那时候就想,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所以祖国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得义无反顾去奉献。”张恒温说,回到村里后,大家都知道他在部队打过仗、入了党,为此,他更要以身作则、作好表率。农忙时,促农事,争取多产粮食;农闲时,抓收入,搞活集体经济。“为了帮助村集体,吃完饭我就带上一把锄头或铁锹出门,走到哪儿干到哪儿,总感觉有用不完的劲儿。”

张传森告诉记者,父亲这辈子养育了四个孩子,现在孙辈也都长大成人,有的已经参加工作,只要孩子们凑到老人身前,他就喜欢跟他们说战场上的事。老人总说:“比起战场上牺牲的战友,他是幸运的、幸福的,所以十分知足。”至今,老人还珍藏着自己在部队时的照片、复员证件等物件。“父亲常说,他没有别的可以留给后人,这些是无价之宝,得一代代传下去。”

现在,张恒温老人的身体已不如以前硬朗,但他依然喜欢收听收看新闻,“这个收音机父亲天天拿着,几乎不离手。”张传森说,父亲经常教育子女,要时刻心怀祖国、心怀群众,要有无私奉献、为民服务的意识,多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们会听从父亲的教导,继续将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寿光日报记者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