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小康生活丨韭“香”金秋

9月9日,记者在文家街道西蔡家营村看到,一垄垄韭菜畦整齐划一,一朵朵韭菜花在风中摇曳,相互撞击着“小脑袋”。几位村民穿戴整齐,在一片白茫茫的“韭海”中采摘。这一金秋时节独有的丰收景象,是该村独根红韭菜产业的“衍生品”,“只有二十几天采摘时间,摘完韭菜花后,就能享受时节馈赠的美味——韭花酱。”村党支部书记钟明说。

11.png

五大流程

“酿”成舌尖上的美味

“韭菜花得靠人工一朵朵摘,不能用机器割,你瞧,韭菜花就像蒲公英的种子,娇嫩得很,刚开花的那种要是摘下来,还能落一手花粉。”一位村民一边忙着采摘,一边捧起一把刚摘下的韭菜花,在阳光的映衬下显得生机勃勃。记者注意到,有些韭菜花已经开始打籽,伞状的花端鼓着一个个绿色的疙瘩。“韭菜花的花期很短,盛花期也就几天,然后花就开始发蔫、打籽。为了保证韭花酱的口感,大家都是先采摘盛花期的韭花。”村民说道。

在基地不远处的加工车间内,几口大缸整齐地放在一侧,上面还铺着一层防虫网,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已经过了制作韭花酱的忙时。“一个星期前,工人们采摘、择韭花、撒盐、磨酱、发酵的场面,那叫一个热闹,满屋都是韭花酱的香味。”钟明告诉记者,韭花酱是韭菜产业的衍生品,每年这个时节,家家户户都有制作韭花酱的传统,“没有韭花酱飘香的秋天是不完整的”。

在钟明的带领下,记者来到用于存放韭花酱的冷库,一筐筐的韭花酱码放得整整齐齐、满满当当,韭花就在一个个小瓶中发酵。“你看,现在韭花还是翠绿的,如果放在常温下,韭花酱发酵得很快,一两天就发黄,但那股香味也变了。”钟明告诉记者,韭花酱全部采用手工制作,洗干净后加盐腌制,不加任何添加剂,在缸内存放一夜除去辣味后,立即封装入冷库,这样就最大程度保留了韭花酱的原汁、原味、原香,“制作韭花酱一共有‘摘、筛、洗、腌、封’五道流程,十几道工序。最好吃的是经过一段时间发酵的韭花酱,辛辣味没了,只有韭花的清香味,是餐桌上不可多得的美味。”

采访中,钟明告诉记者,因为韭花酱品质好,被本地很多村民、企业当作地方特产赠送给亲朋好友和客户“,像这种放在冷库里的韭花酱,存到过年直接没问题,因为韭菜花的产量是一定的,因此韭花酱也是‘限量’的。”钟明表示,借着村里韭菜产业的发展,多年以来,韭花酱的品牌越来越响,逐渐成为一条收益不错的产业链。

“韭花酱生产周期短、产量低,蕴含着较大的商业价值,既能传承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也能帮助当地老百姓增加收入,让花期短暂的韭菜花最大程度创造价值。今年,我们村的旭信蔬菜专业合作社可产高品质韭花酱2万余瓶,产值超20万元。”钟明表示。

22.png

品牌兴农

打造完整韭菜产业链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村党支部书记钟明的带领下,村里的独根红韭菜产业这些年发展得十分不错,种植户们改进了传统独根红韭菜的种植、管理模式,实现了“一种多销”,独根红韭菜还直供粤港澳大湾区,成了远近闻名的“香饽饽”。此外,基地园区内,富硒独根红韭菜、韭黄、韭薹和阳台盆栽等多种绿色产品,进一步提升了韭菜的附加值。

“高品质韭菜才能开出好的韭菜花。”钟明告诉记者,他们村一直以种韭菜为主要收入来源,但传统种植模式下品种单一、技术落后、人力成本高,加之市场竞争激烈,村民收入偏低,韭菜产业没有发展起来。2014年,村“两委”成员迎难而上,先后到临沂、滨州、江苏、浙江等地去学习新思路、新技术、新做法。同时,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号召,深挖寿光独根红韭菜的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优势,延伸产业链,实现了多环节、多方式增收。“我们的合作社已获得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证,加入了大湾区‘菜篮子’潍坊产业联盟,产品可直供。”钟明说,在提升韭菜品质的道路上,他们一直在探索,尤其是随着科技兴农意识的不断增强,这种探索要更加深入、全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独根红韭菜系列产品的竞争力。

“韭菜的衍生品其实不少,关键是用心经营。除了韭花酱,盆栽韭菜等也受到了很多消费者欢迎,特别是在冬季,不少客户能一次性订购几百盆。”钟明表示,目前合作社开通了线上、线下等多元化销售渠道,满足了不同市场需求,带动了本村及附近村庄村民种植韭菜的积极性,探索出了一条发家致富路。“经过多年发展,文家街道韭菜花已形成一条种植、采摘、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几乎村村有自己的品牌,实现了特色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寿光日报记者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