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的菜乡 最美的画卷丨羊口渔民孙效宝:在大海里捕捞“好日子”

截图20210923083951.png

黄海、渤海伏季休渔期结束后,海上渔业生产又忙了起来,渔民们带着期盼出海,喜迎丰收。“开海第一船,我们就捕获了饲料鱼、鱿鱼、鲅鱼、刀鱼等10余万公斤,纯收入20多万元。”羊口渔民孙效宝“玩”着一对儿拖网船,开海以来,他一直在辽东湾一带捕鱼,收获的鱼虾就近在旅顺港卸船,中秋节也没回家。他说,9至11月是捕捞“黄金期”,虽然没能与家人团聚,但看着一趟趟满载而归的渔船,他心里也有满满的幸福。

作为羊口渔乡人,孙效宝从小与渔船打交道。18岁那年,他第一次跟船出海捕鱼,因为晕船,加上白天夜里忙活,一时受不了累,便放弃了长期出海打鱼的念头,干起了与渔业相关的其他生意。

上世纪9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羊口渔业市场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孙效宝瞅准机会决心再次“下海”一搏,于是拿出10年积蓄,购买了第一艘中型渔船。“那个时候,羊口基本上没有个体中型渔船,近海作业的也很少。”孙效宝说,他是羊口最早一批拥有中型渔船的个体户,当时主要在羊口近海海域捕捞。大海不同于内陆河流,风大浪大,作业有一定风险,好在每次收获十分可观。后来,他又陆续购买了几艘渔船,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如今,随着羊口近海资源减少,他将几条渔船卖掉,只留下一对儿拖网船,船上雇着18个人,多年来主要在旅顺、秦皇岛等环渤海一带出海作业。

“开海以来,我们已经出海4个航次,单论收成,比去年要好,特别是经济鱼类比往年产量要高,如鲅鱼收获量比较可观,每个航次都能收获一两万斤。”孙效宝告诉记者,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强对渤海生态环境保护,延长了渤海伏季休渔期、持续开展增殖放流,逐步修复渤海渔业种群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渤海渔业种类明显增多,特别是一些少见鱼类,产量有了很大提高。比如大鱿鱼,今年开海后第一航次就捕获了5000多公斤。期间,他还捕获了一条1米多长、15公斤重的“鬼头刀鱼”,这在前两年很少见到。

截图20210923083937.png

9月21日下午2时左右,趁着落潮,孙效宝安排两艘船收拾齐整,又一次出海捕捞。他则留在当地港口,负责产品销售,并提前联系进购水果、蔬菜、面粉、肉类,以及船用柴油、配件等,为下次出海做准备。“昨晚船上来消息说,捕捞产量又不错,光饲料鱼就有3万多公斤。估计再过两三天,渔船就能回港。”捕捞期间,孙效宝会时刻与船长保持联系,一方面是及时了解船上捕捞情况,盘算着下步捕捞计划,另一方面是时时提醒船员注意生产安全,因为他知道,没有安全就没有生产,所以要求船员一定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捕捞作业。

“咱们渔民就得风里雨里、白天黑夜地忙活,虽然累点、苦点,但当一次航行或者一网拉上鱼的时候,收获的场景会让人感受到丰收的幸福。”作为年近六旬的老渔民,孙效宝希望随着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一代渔民能走向“深蓝”,让羊口渔业持续健康发展。(寿光日报记者 付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