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街道南官桥村“新农人”张春龙:跳回“农门” 逐梦家乡

一大早,文家街道南官桥村村民张春龙就赶到自家的蔬菜合作社忙碌,收菜、装车、发货……“通过咱的合作社,一天能有300多吨蔬菜发往全国各地。”今年23岁的张春龙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创业,依托蔬菜合作社,形成了“种、产、销”一体化经营新模式。同时,他充分利用村里的韭菜产业优势,注册了“金骏”“青海”两个商标,带领村民蹚出了一条产业致富的新路子。

创新韭菜产业模式

带领乡邻发家致富

“咱寿光蔬菜产业发达,就想着回来为家乡发展尽一份力。”2019年大学毕业后,张春龙放弃了留在大城市发展的机会,选择回乡接过父辈的接力棒,当起了“菜二代”。

张春龙家里经营着一家蔬菜合作社,多年来一直沿用传统的经营模式。张春龙回乡后,多方考察,创新经营模式,对种植户采取土地半托管方式,实行“五统一”的标准化管理,这样种出的蔬菜品质高,价格自然也高,最终实现了合作社和农户共赢。

为了更好地打开市场,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定制需求。张春龙注册了“金骏”无公害韭菜商标,创建了“青海”青韭菜品牌、韭黄品牌,设计了统一的外包装,从而形成了一个以韭菜为主、韭花为辅的深加工产业链,使得南官桥韭菜的知名度和身价大幅提高,大大提高了合作社成员的收入。“销售旺季,我们普通包装的无公害韭菜每公斤售价可达20元。”张春龙自豪地说。

近年来,随着电商的发展,张春龙进一步开辟农业发展新路径,在合作社设立了电子商务部门,借助互联网,将“金骏”“青海”等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销售额大幅提升,产品销往国内各大城市,并出口韩国、俄罗斯。2020年,合作社销售额达9000余万元,蹚出了一条产业致富的新路子,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大哥,咱们合作社发展越来越好,蔬菜运输方面需要人手,你来一起干吧。”村民刘建伟和父辈们一样,婚后与妻子在家种地,家庭条件较差,在张春龙的建议下,他买了运输车,依托张春龙的蔬菜合作社,往全国各地的蔬菜批发市场运送蔬菜。随着合作社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展,一家人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在南官桥村,像刘建伟这样搞运输的年轻人不少,都得益于张春龙的牵线搭桥。创业过程中,张春龙还不断加强与在外同龄青年的沟通联络,动员他们回村创业,于是,很多年轻人找到了一条致富新路子——开货车运输菜。

勇担社会责任

投身乡村建设

“出门要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餐、搞好家庭卫生……”疫情防控期间,作为南官桥村防疫志愿队的一员,张春龙一直忙碌在村疫情防控第一线,每天和村干部一起,对村民进行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叮嘱村民提高防护意识,劝导村民取消各类聚集性活动,阻断疫情的传播渠道。

致富不忘乡邻,用爱回馈社会。村里整修生产路,张春龙和父亲主动出资3万元;村里硬化道路,张春龙率先捐款并积极号召合作社农户慷慨解囊;编写村志时,他又早早地把5000元爱心款送到村委;连续两年抗洪救灾期间,他带领合作社成员,拉上自费购买的棉被、方便面、矿泉水等物品,分发给各镇村有需要的群众……多年来,热心肠的张春龙多次为村集体排忧解难,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身体力行,积极传递温暖与正能量。

“我年轻,又是一名预备党员,村里的事儿就是咱的事儿,理应冲锋在前。”每年汛期,张春龙作为村防汛小分队的队员,都会按照任务分工,沿跃龙河岸认真巡逻。遇有大雨时,他就挽起裤腿,穿上雨衣奔向大街,与村干部们现场值守、查看村里排水情况、走访孤寡老人……

“创业过程中我也走过很多弯路,但我相信,只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创新思维,把一件事做到最好,就会创造出自己的价值。未来,我会加倍努力,把合作社经营得更好,吸纳和带动更多村民勤劳致富。”张春龙表示,近年来,在党委政府引导和就业创业政策的有力支持下,身边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转变了就业择业观念,“跳回”农门成为“新农人”,为传统农业转型注入新元素与新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寿光日报记者 袁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