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升平添年味 “月宫图”中庆丰年

截图20220112091457.png

当想到“年味”这个词的时候,你的脑海会浮现什么样的画面呢?是喧闹人潮里的笑脸,还是夜空中绽放的烟花,又或是各项传统艺术的精彩演出……近日,为了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作为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蹈《月宫图》正在加紧排练中,演员们用翩翩舞姿演绎月色婵娟,在曼妙歌舞中共庆幸福团圆。

华美舞蹈精心排练,内涵更加丰富

走进排练室,一位位身着华服的表演者正在排练着舞蹈动作,三五一组,相互切磋,相互指正。

“大家打起十二分精神,动作要整齐,相互之间提个醒,该注意的一定要注意。”作为领舞,同样也是“嫦娥”的扮演者,张秀榕正和大家交流着。她说,舞蹈动作是和舞美语言交织呈现的,《月宫图》就是力图展现给观众“美与震撼”并存的视觉体验。

截图20220112091504.png

据介绍,《月宫图》是流传于我市境内的一种较为古老的民间舞蹈形式,起源于南关村,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是国内独有的民间舞蹈之一。整个舞蹈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出人们对国泰民安、福寿康宁、五谷丰登、天上人间共庆丰年的美好憧憬。1994年,该舞蹈收编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2011年4月成功申报为第三批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个节目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一名身着彩纱的‘嫦娥’领舞,十四名身着彩裙的仙女各持4只小灯笼,以点线的律动变换队形。当画面出现‘天下太平’四个大字图样时,灯舞气氛升华到高潮,音乐也更加欢快、激越。”张秀榕告诉记者,《月宫图》一直是流传于圣城街道南关村的一种民间灯舞,老一辈南关人都爱称它为“舞灯”。

“舞灯相传是在明朝时,一名流放到此地的囚者,为感谢村里人的关照,把自己所学的跑灯舞蹈传授给了村里老百姓。”张秀榕说,关于《月宫图》的故事,她曾听多人讲过,在她印象中,《月宫图》主要表现的是月宫的仙女们羡慕人间太平的美景,趁夜下凡,手持双灯照路,翩翩起舞,共享人间太平的场景。

“老人们曾说过,《月宫图》最初的表演者全都是男扮女装,共16个人,8个扮演仙女,8个扮演丫头,穿着彩绸、彩裤,脚上绑‘地跷’,拿着灯笼跑路线、摆月饼等。随着这些年舞美的变化,舞蹈编排的动作也有了不一样的地方。”张秀榕说,这种舞蹈集灯、舞、歌于一体,最初只是摆简单的月饼等造型,后来,寿光市文化馆工作人员参与挖掘表演,又用灯笼拼出了“天下太平”等吉祥文字,丰富了舞蹈内涵,进一步表达出人们祈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丰富群众生活,传承文化艺术

随着舞蹈排练的深入,舞者们的身姿随着音乐的节奏起伏,变得越来越快,素手婉转流连,裙裾飘飞,流光飞舞间,闪动着美丽的色彩,给人大美的享受。

截图20220112091510.png

“《月宫图》表演形式优雅,点线律动变化多,能构成形形色色的月亮图案,给人以律动的美感。道具是‘T’行灯架,涂红色,架的两端有铁环,各挂一盏红灯,灯架把长约65厘米,横杆长约55厘米,小红灯可以自由舞动。”张秀榕告诉记者,《月宫图》的整体内容具有古朴典雅的色彩,乐词主要描写了天宫仙女们向往人间的生活、庆贺人间的丰收、祝福人间的太平康乐。“原来的乐词以民间传说为主,后几经修改,与时代和社会联系得更加紧密,也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串串红灯照天庭,喜看人间不夜城,红灯绿灯看不尽,福禄喜寿乐无穷。”张秀榕说,如今,随着寿光市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弘扬越来越重视,《月宫图》等传统文化资源得以被挖掘、发扬,重新搬上了舞台。“近几年,在文化下乡活动中,《月宫图》进行了多次巡回演出,受到广大老百姓的欢迎和喜爱。”张秀榕表示,《月宫图》等民间传统艺术主题鲜明、积淀深厚、表现形式朴实,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繁荣了群众文化生活,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

“下步,我们会把《月宫图》的舞美设计得再精妙些,让这份文化瑰宝得以传承和发扬,让更多的寿光百姓及外地观众认识它、欣赏它。”张秀榕告诉记者,在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里,让群众尽享高品质的文化生活,是她作为表演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她将秉承这份初心,将《月宫图》更好地传承下去。(寿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静 实习生 杨晓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