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山东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精心制作的《蔬菜改变生活》在央视9套纪录频道播出,寿光市社会各界纷纷转发相关视频链接并发表观感,反响强烈。
据悉,《蔬菜改变生活》是四集纪录片《蔬菜改变中国》的精编版。本片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和肯定的“寿光模式”,进行了多维度、深层次、全方位解读。记录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一群“了不起的菜乡人”围绕寿光冬暖式蔬菜大棚的源起,用人物故事讲述了蔬菜对整个中国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影响,用“2020年的四季”记录下绿色力量蓬勃生长的旅程,记录了乡村振兴背景下,蔬菜改变生活,助力整体脱贫,实现共同富裕的生动画卷。
纪录片共分三集,第一集《多彩硅谷》介绍了寿光蔬菜的发展历程。寿光市是冬暖式蔬菜大棚的源起之地,农耕历史悠久,享誉国际的《齐民要术》就诞生于这里。也是从这里,中国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鲜蔬菜的历史逐渐被改变。今天,中国每年生产蔬菜超过7亿吨,位居世界第一,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00万公顷。
第二集《绿潮竞流》介绍了寿光张满义等人的奋斗史。2013年,在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之时,他第一个把寿光蔬菜直销到俄罗斯。每年,俄罗斯蔬果市场对中国十多亿美元的进口量,让吃到“第一只螃蟹”的张满义看到了更多的机会。
第三集《众行者远》介绍了发生在新疆红其拉甫的“绿色革命”。红其拉甫,年平均气温零下9℃,含氧量不足平原一半,被称为“生命禁区”。2000多年前,西汉张骞从这里翻越帕米尔高原,打通了丝绸之路,他从万里之外的西域带回了黄瓜、茄子、胡萝卜等蔬菜种子,影响了中国人两千多年的饮食。今天,新的蔬菜种植技术,让这些种子冲破自然禁忌,恣意生长,这是丝路文明和现代科技共同创造的生命交响。
“纪录片中选取了多位具有代表性的‘种菜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故事,生动记录了寿光这方土地诞生的‘绿色奇迹’,解读阐释了乡村振兴的‘寿光密码’,作为一名蔬菜栽培管理技术研究和推广的寿光人,倍感自豪。”寿光市农业农村局农业专家刘天英表示,她与蔬菜打了大半辈子交道,见证了寿光蔬菜产业的不断创新发展,从烧煤的“土棚子”到“晒太阳”的第一代冬暖式大棚,再到现在的第七代智慧大棚,见证了寿光人在蔬菜产业上的不断拼搏进取。纪录片《蔬菜改变生活》通过点滴故事,改变了观众对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让观众体会到了蔬菜对普通人生活状态的改变和蔬菜产业的价值,将激励更多人关注农业、投身农业、发展农业,把蔬菜产业做得更大更强更好。
“我有一个构想,那就是打造西藏名副其实的百果园,让当地人在西藏吃上全国各地的新鲜瓜果蔬菜。”说话的是白朗中农圣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孟德利,纪录片中一名在外传播蔬菜种植技术的寿光代表人物之一。2016年,孟德利来到西藏建设蔬菜大棚园区,通过努力,种出了100多种蔬菜瓜果,带动众多当地人通过蔬菜产业直接脱贫,让“寿光模式”影响西藏自治区各地。
因为工作原因,远在西藏的孟德利没能第一时间观看纪录片,第二天,他通过网络认真看完了三集纪录片。他表示,作为一名在外发展蔬菜大棚种植的寿光人,观看纪录片后感到无比光荣、非常自豪。下步,他将继续发挥寿光人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寿光精神”,到更多地区建设发展蔬菜大棚园区,把寿光蔬菜大棚种植的新模式、新技术、新品种传授给更多愿意种植蔬菜的农民,提升他们发家致富的能力。同时,一如既往地在大棚建设、种植管理等方面研究探索,全面提高品质和效益,通过“寿光模式”助力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在全国各地展现“寿光蔬菜”的品牌力量。
连续两晚,古城街道尚家村菜农徐兰明都准时坐在电视机前收看《蔬菜改变生活》,他认为“这是长见识的好机会”。从事蔬菜大棚种植20多年,如今的徐兰明在种植大棚之外,还经常受邀到外地讲课,传播蔬菜种植技术。他表示,寿光是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祥地,也是现代蔬菜产业的技术输出地,能够参与其中,是荣耀也是一份责任。在“寿光蔬菜”这一品牌的带动下,农业正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更值得高兴的是,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其中。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寿光正不断依托蔬菜产业,走品牌化、标准化、组织化、智慧化、融合化发展之路,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寿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袁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