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街道桑家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活起来” 共绘文明“同心圆”

QQ截图20220221091238.png

近年来,文家街道桑家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以群众利益为落脚点,将原村庄大礼堂改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后,新设了科普室、图书室、调解室、文体室等多个功能室,并逐渐探索出“三六五三”工作法,为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提供了基层新模式,为村民文化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增强了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同时,通过爱心公益活动传递文明、倡导文明、践行文明,实现了志愿服务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

用心描绘“夕阳红”

照亮群众幸福生活

17日中午,桑家庄村“幸福食堂”内飘出了阵阵饭香,80岁以上的老人们把保温桶有序摆放好后,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等待开饭。“吃饭一分钱也不花,这么好的事,我们赶上了!”88岁的张玉莲感慨道。

当天的菜品是猪肉炖白菜和炒茄子,主食是馒头,还有玉米粥。考虑到疫情防控需要,工作人员把饭菜一一盛到老人们的保温桶后,让他们带回家吃。在大厅的墙壁上,悬挂着本周的食谱,菜品丰富美味,日日不重样。在隔壁,分别是棋牌室、电子阅览室。这里既是餐厅,也是老年人的文化娱乐中心。

桑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桑宗彬告诉记者:“我们村集体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前几年与寿光养老服务集团合作,为80岁以上老人开办了‘幸福食堂’,提供午餐和晚餐,每顿饭1元钱。从去年国庆节开始,全部改为免费供应,为老人们每年节省700多元钱。虽然村集体增加了一笔支出,但我们觉得值,传承孝老爱老的美德,怎么做都不为过。”

“幸福食堂”奏响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暖心曲。桑宗彬表示,“幸福食堂”除每天为全村8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午、晚餐外,还在重阳节等节日为老人们举办“饺子宴”。同时,打造了“曲艺戏堂”,为村内戏曲爱好者提供吹拉弹唱的舞台和设备,每年举办两次汇报演出;新建了“文明礼堂”,免费向村民开放,每年举办党史宣讲、文艺演出、新式婚礼等30余次;建设了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的“乡村大舞台”,可容纳500人同时观看演出,每年举行文艺演出10余场,组织观影活动10余次。

“每年村里都会不定期举办饺子宴,除了包水饺外,村里的志愿者还为我们免费理发查体、表演文艺活动,特别开心。”桑之才老人说。幸福食堂、饺子宴让村子热闹起来,也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更加深入人心,成为撬动乡风文明建设的有力支点,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强劲动力。“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把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志愿者服务老人,就像照顾自己的父母一样。让村里的老人们吃一顿热乎美味的饭菜、饺子,形式简约,但意义重大,既让老人们安享了晚年,又给年轻人树立了孝老榜样。”志愿者桑先生说。

桑宗彬介绍,村里有巾帼爱家志愿队、科学植保志愿队、美丽乡村志愿队、戏曲舞蹈志愿队、夕阳红调解志愿队、传统文化志愿队等六支志愿服务队,每周开展不同的志愿服务活动。举办饺子宴的同时,志愿者还利用餐前餐后时间为老人义诊、义剪,节假日安排戏曲表演、电影欣赏等活动。“幸福食堂还设立‘心愿册’,征集老人们的心愿和意见。同时,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有图书室、书画室、棋牌室等活动室,免费向老人们开放,进一步丰富了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用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用志愿服务激活内生动力

在桑家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中,随处可见志愿者开展移风易俗、邻里互助、文化宣传等活动的身影。

“去年,六支志愿服务队共开展孝老爱亲饺子宴、村容村貌整治、种养殖技术培训推广等志愿服务活动200多次;在建党百年庆祝活动中,各志愿服务队伍发挥专长,自编自导自演了‘致敬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文艺演出,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让党员群众深受鼓舞。”桑宗彬告诉记者,文明实践站现有志愿者80多名,每月推出不同的志愿服务活动,极大调动了党员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实现了文明实践与村庄治理的“双赢”。

“去年评选出‘好婆婆’9名,‘好媳妇’11名,‘好家庭’10个,‘道德模范’4名,‘公益先锋’1名,‘孝亲敬老模范’4名,这些榜样典型都是乡村文明建设的引领者和文明实践的践行者。”桑宗彬表示,村里还落实志愿者积分兑换机制,实施志愿服务积分制管理,通过合理定分、精准计分、规范用分,激发了村民争当志愿者的积极性、主动性,“由文明实践站专管员负责对志愿者的服务内容和质量进行审核,并按照计分细则登记志愿者积分,积分可等值兑换指定生活用品,也能在购买生产资料时按分值额度享受不同比例折扣。”

为进一步强化志愿服务力量,桑家庄村推出文明实践专管员机制,安排文明实践站专管员组织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收集整理村民诉求,做好活动记录和资料整理归档,解决了文明实践活动谁来做、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同时,落实典型评选机制,每年在全村范围内进行一次典型模范评选,并通过文明实践宣传栏进行集中宣传,形成了人人崇德向善、争当文明典型的良好风尚。(寿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