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柳镇薛家村陈增堂:小小西红柿 映红致富路

阳春三月,春风和煦。走进田柳镇薛家村陈增堂的蔬菜大棚,一阵暖意扑面而来,满棚的贝贝西红柿长势旺盛,生机勃勃,一株株碧绿如玉的藤蔓上缀满果实,一串串红红绿绿的西红柿晶莹剔透,犹如一颗颗宝石点缀在绿叶间,煞是喜人。

QQ截图20220301080857.png

“今年一定又是个丰收年。”日前,大棚里的贝贝西红柿陆续成熟,陈增堂每天忙着盘蔓、点花、采摘,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陈增堂今年54岁,从1992年就开始种植蔬菜大棚的他,有着30年的“玩棚”经验。早上6点,陈增堂就和妻子一起进入大棚,开始采摘柿子。

“1992年前后,寿光兴起了建设冬暖式蔬菜大棚的热潮,那时候我还在外面当建筑工人,因为到了冬天就没活干,也没有收入,我觉得种植蔬菜大棚可以增加点收入,于是我就在自家土地上建起了两个蔬菜大棚。”陈增堂说,那时候的蔬菜大棚远远没有现在的“先进”,只有50米长、2.3米高,种植的蔬菜品种也没有讲究。“茄子、柿子、油豆、芸豆,村子里种啥的都有,别人种啥我就跟种啥,一个冬天忙活下来,收入3600元,不是特别理想。”最开始种植蔬菜大棚那几年,陈增堂用的是最传统的设备和管理办法,费时费力不说,一年忙到头,产量不理想,收入也一般。

转机出现在2010年。“2010年,村‘两委’邀请了很多农技师,在村子里大力推行蔬菜大棚种植技术,大棚改建、品种改良……各种种植技术讲座、培训,一场接一场,为了学到最新的技术,我几乎场场不落,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各种种植技术。”陈增堂说,在村“两委”的大力支持和农技师们的倾力帮助下,陈增堂和其他村民学习劲头都很足,哪里不懂学哪里,加上多年积累的种棚经验,他逐渐摸索出西红柿的种植门道。2010年,村子里大棚种植户们的收入明显提升。从1992年至今,农业技术不断完善发展,陈增堂的蔬菜大棚也越种越好,踏实能干的他,如今拥有两个100米的蔬菜大棚和两个占地2亩的拱棚。

“这些年我主要种植的就是樱桃西红柿,一般头年12月份栽苗,次年2月中旬就可以采摘,一茬预计能摘到6月中旬。”对种植樱桃西红柿多年的陈增堂而言,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施肥,棚内温度怎么控制,怎么提高西红柿品相,他已经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经过陈增堂的精心管理,他的樱桃西红柿品相好、品质高、口感好、产量大,一直不愁销路。目前他所种的2个大棚西红柿,预计今春一茬就能有15万至20万元的毛收入。虽然大棚农活忙点累点,但日子一天天好起来,陈增堂感觉非常满足。

通过种植樱桃西红柿,陈增堂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平房换成了楼房;帮助儿子在城区购置了房产和轿车;自己日常出行也有了汽车和电动三轮车……“随着蔬菜科技的发展,种植蔬菜大棚变得省心省力,产量也比以前翻了一番。”陈增堂说,现在的大棚都加高加宽,保温性增强了,还用上了自动卷帘机、自动放风机等设备。“以前,仅给家中两个50米的大棚拉草帘子,就要忙活1个多小时,现在有了自动卷帘机,一个100米的大棚10分钟就能完成这项工作。”陈增堂说,现在不仅种植西红柿省力了,卖西红柿也省事,直接送到蔬菜市场就行,不仅节约了时间,还保证了西红柿的新鲜度。

“今年贝贝西红柿的价格很好,现在每公斤收购价在10元左右,今年刚开始就得了个‘开门红’。我相信,只要勤劳能干,每年都会是丰收年。”面对挂满枝头的樱桃西红柿,陈增堂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寿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