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蘸食添咸鲜,烹调提香味。”在我国食品史上,酱油的出现极早。史料表明,《周礼》一书中就有“百酱八珍”的相关记载。在现代饮食文化中,酱油也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调味佳品。而在品类繁多的酱油中,好太太酱油因采用传统技艺酿造,不仅深受寿光百姓喜爱,也一直是国人餐谱中的“好滋味”。5月30日,记者走进位于稻田镇的好太太工业园内的老酱园,探寻寿光非物质文化遗产——酱油传统酿造技艺。
老酱园是清朝中期的四合套式建筑,南院为凝香园,南屋和西厢房为旧时酱油、醋作坊,东厢房为产品展列室,北屋是酱油、醋文化历史展厅。展览室里介绍了古法传统酱油、醋生产工艺,并展示了酱油、醋的产生、发展和工艺更新等一系列历史。“古法酿造酱油的生产设施工具简单,仅有席、缸、木耙、木榨油箱等。不过,其酿造流程复杂,分土灶蒸料、日晒夜露、高温灭菌等步骤,其酿造关键在于日晒夜露、木榨出油等。”好太太食品有限公司销售副总裁、酱油传统酿造技艺传承人刘进介绍,古法酱油酿造遵循的是大自然规律,春准备、夏造酱、秋翻晒、冬成酱,一批酱油需要历经1年之久才能酿造完成。酿造原料主要采用黄豆和面粉,酿造过程主要分为浸泡、蒸煮、搅拌、制曲、发酵、沉淀等,每一步都有讲究,比如将蒸煮后的黄豆和面粉混合搅匀时,讲究轻、匀,既要避免捣烂黄豆,又要使其混合均匀,让面粉包裹整粒黄豆。
“制曲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刘进说,依靠自然界微生物的多种菌种自然制曲,季节必须选在农历六七月前后。混合料移于室内,置于席上,待曲料升温。再适当摊晾、通风降温后,曲料发白,最终变为黄绿色,即为成曲,“这一步,最重要的是保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需要每天人工翻动一次,1至3天曲料即成。”
“然后将成曲投入浓度为20%的盐水酱缸内,料跟盐水要控制一定比例,然后放在院内晾晒。天气好就晒太阳,用木耙经常翻动;阴雨天就盖上盖子,防止雨水进入影响发酵质量。发酵过程至少持续半年以上,酱油味道才醇厚。”刘进说,古法酿造是一种纯天然的酿造方式,从选料到成品,每个步骤全部依靠经验,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心血。
据介绍,好太太食品有限公司是淘大食品(山东)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一古老技艺,好太太食品投资500多万元,建成了“北派酱油”博物馆,完整详细地介绍了酱油、食醋的文化历史,并向广大市民及消费者开放。
在老酱园内,记者还看到了一座贾思勰雕像。“我们的古法酿造酱油工艺与农学家贾思勰有着深厚的渊源。”刘进介绍,1400多年前,贾思勰回到寿光经营农牧业,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放牧活动,精心总结自己的经验技艺,汇总为《齐民要术》。其中,他教“好太太人家”建窖,取井水,试制曲,开设工坊,开创了寿光酿造酱油的历史。后来,公司依据常年经验积累,不断完善工艺,逐渐改良配方,将这一技艺代代相传。
刘进表示,作为酱油传统酿造技艺传承人,他将坚守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保护好古法酿造这一非遗项目,并在传承中践行创新精神,深挖古法酿造技艺的内涵,扩大其外延,酿造更好的舌尖味道,让古法酿造技艺与现代生产相融合,以非遗文化推动产业发展,以产业融合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寿光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