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化龙:擘画乡村新画卷 凝聚振兴精气神

一条条马路蜿蜒向前、一座座村庄错落有致、一方方高标准农田落地生根、一张张幸福笑脸灿烂绽放……在化龙镇,一幅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尽收眼底。近年来,化龙镇在塑造乡村“形、实、魂”上下功夫,积极发挥村企共建、第一书记“带头人”等作用,全力打造产业更强、环境更美、农民更富的美丽新乡村。

村企共建拓宽致富路

化龙镇板桥村的主要种植产业是韭菜,韭菜根作为没有价值的农业品“废弃物”,往往是被扔掉的。现在不同了,“废物”韭菜根也有了自己的价值,成为了村民收入的一个来源。这得益于该村新农人纪世超的电商平台。

截图20220712082252.png

7月3日中午12点多,忙活了半天的纪世超在发完货之后有了片刻的休息时间。“这是我的工作常态,忙碌点挺好。”1989年出生的他已经从事农业15年了。2016年,他回到家乡从事育苗工作,在板桥村建立了诚农种业。目前,育苗大棚种植面积达50亩,主要是种植西红柿、甘蓝、黄瓜、辣椒、茄子等6类蔬菜。面对电商“新零售”模式和新型消费市场的涌现,纪世超通过学习强国海量信息的推送,实行“产品上网”行动,现在已经与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达成合作,刚起步阶段,网上日销售量就达1000余单。

在他的电商平台,不仅售卖各种蔬菜种苗,还有来自该村的韭菜和韭菜根。“有些客户喜欢在阳台或者菜园里种植韭菜,韭菜根比韭菜种子更容易成活,在网上很受欢迎。”纪世超说,发现这个商机后,再看到村民的韭菜根被扔掉,他就觉得非常心疼,在与村“两委”成员协商后,他把韭菜根卖到了网上。“现在一天能卖韭菜根10万株,为村民带来了收益。”纪世超告诉记者。

“村企共建的目的就是实现共赢。在共建的过程中双方共同拓展发展思路,加快双方发展步伐,一方利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等各种企业资源优势,另一方利用土地、劳动力和自有资金等村级资源,双方实现优势互补,不仅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民增收,也为企业进一步增效。”化龙镇党委委员秦晓光说。

第一书记种好“责任田”

“最近雨天比较多,多亏了这条路,我们地里的蔬菜才及时运输了出去。”化龙镇南柴村家德家庭农场的负责人柴家德说,他流转了该村800多亩土地用于种植大田蔬菜,原来的生产路遇到雨天就变得泥泞难行,现在再也不用为蔬菜运输发愁了。

截图20220712082300.png

他所说的这条路名叫“乌阳河河坝生产路”,全长4.7公里。2021年11月,潍坊交通发展集团驻南柴村第一书记蒋冠杰来到该村之后,就着手走访、调研,摸清民意,看看老百姓急切需要办什么事。通过一个月的调查摸底,6件民生事摆上了桌面,第一件便是乌阳河河坝生产路提升改造。

为了修好生产路,蒋冠杰找到村干部,了解村内的资金情况。集体收入捉襟见肘,无法承担工程费用。他就多次邀请集团领导来村调研,实地考察,积极争取所在单位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协调技术人员现场勘查路基状况和施工条件,制定《南柴村乌阳河坝生产路施工方案》。从6月1日开始进料至6月20日主体工程完工,这条长4.7公里、宽5米的生产路共用料沥青铣刨料3992吨,总投资78.5万元。“修缮这条生产路一直是我们的期盼,路好走了,我们心里也敞亮了不少。”村民们这样说。

截图20220712082245.png

领头雁、主心骨、贴心人……这是化龙镇的第一书记们来到村里之后,村民给他们的称呼,称呼不小,责任很大。像蒋冠杰这样的第一书记,化龙镇还有4个,他们正用一个个充满“泥土味”的故事,做人民群众心中能干事的“当家人”,做乡村发展的带头人,用初心与坚守书写并见证着化龙乡村的发展。

文明宜居打造乡村美

乡村振兴不仅是要改善乡村环境,让农民的腰包更鼓,更要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农民有了精气神,乡村未来的发展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化龙镇信家桥村乡村记忆馆是化龙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纵深推进中,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特色、整合历史文化内涵,全力打造的一处文化阵地,意在传承历史文化、留住乡村记忆,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走在裴家岭村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尊老孝老、文明和谐的浓郁气息。该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总投资260多万元,内设核心价值观广场、文化长廊、文体活动中心、道德与法律调解室、文明实践大讲堂、科普室、图书室等多功能活动场所,已经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

现在的乡村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宜居,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成为新时代农村的好风尚。“现在村里的环境卫生越来越好,干净清洁的水泥路铺到了家门口,收入也在逐年提升,我们的生活会越过越红火。”南柴村村民柴华斌高兴地说。(寿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秀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