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双王城生态经济发展中心寇家坞二村丁静:老手艺“织出”新生活

在双王城生态经济发展中心寇家坞二村,40岁的丁静坐在织布机前,木架交叠的声音从屋内传出,“哐、哐……”随着丁静的手和脚规律地运动,织布机上一床老粗布床单已经成型了大半。

传统手艺打开致富“新门路”

“现在织老粗布的手艺,只能在为数不多的几个村内找到,换作以前,家家户户的主妇都要学这门手艺。”丁静穿着围裙,拉紧上好的纱线,两只脚踩在踏板上,有节奏地一上一下,梭子来回穿梭,随着织布机转动,一手推一手拉,一条条纱线在这复杂的工序里织成一块块结实耐用的布。

“这个叫撑框,这个叫缯,还有我手里的这把梭子,将这些物件配合使用,才能织布。”丁静告诉记者,织布并不是一件轻快活儿,如果坐在织布机前连续操作超过一个小时,胳膊、腰就会发酸,甚至浑身疼痛,就连她这样的老手艺人,也不敢连续工作超过两个小时。“有时一天撑着织完一床,就会腰酸背痛,十分考验人的体力。”丁静说,正是因为织老粗布辛苦,现在村里仅有少数中年人在坚持,40岁以下的年轻人基本没有学这门手艺的。

据了解,以前织布用的线是村民一点点纺出来的,用这些纺线织出的布,虽然结实,但很粗糙。而如今,织布用的线都是买来的彩棉线,用彩棉线织出的布,除了有以前结实耐用的特点外,色泽更鲜艳,且美观大方,质地柔软。“给卖线的商家打个电话,说清要多少,要什么颜色,人家就给送过来。”丁静说,虽说老粗布并不是时下很流行的物品,但因为其纯棉的质地,冬暖夏凉、透气性好等特点,还是获得了不少人青睐。“按照尺寸大小,一床床单零售价在200元至400元之间,也有不少商家直接来村里收购,销路还算不错。”

丁静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的纺车、织布机还有不少,都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村里自古就有织布的传统,每年农闲时节,妇女们就在家织布,从腊月一直织到第二年春种。早些年,织布是女人必会的手工,从十几岁开始学,20来岁的小姑娘都能织一手好布。”摸着这台带有岁月痕迹的织布机,丁静笑着说,这是自己婆婆的婆婆那一代传下来的,如今传到了自己手中。

创新式传承织 就美好新生活

“双王城老粗布”历史悠久,作为民间传统工艺一直被延续至今,除了丁静,双王城还有不少手艺“传承者”,作为一项传统文化、民间文化资源,“双王城老粗布”也曾在潍坊文展会、寿光文博会等大型博览会中进行推介展示。

“现在传统手工艺文化比较受欢迎,不少家庭妇女到企业里打工,一天下来,赚的钱并不比织老粗布多。”丁静说,以她自己为例,家中有三个孩子需要照顾,如果外出打工,就无法顾及家庭和孩子,而且赚的工资和在家织老粗布差不多,有时甚至不如这门手艺赚钱。“咱们双王城老粗布的名气还是比较大的,很多寿光城区、潍坊的人开车来买,买的人除了自己用,也有作为礼品赠送亲友的。”

丁静在采访中表示,由于双王城生态经济发展中心地处寿光市西北部,虽说随着社会发展,不少农村妇女有了就业新渠道,但也有部分妇女因为身体、技能等原因,无法外出打工。如此一来,织老粗布这门手艺就在不少人手中得到传承,有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只要腿脚还利索,就能坐在织布机前织布。“不仅能打发时间,还能增加家庭收入,成为部分农村妇女补贴家用的不错选择。”丁静说,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老粗布技艺的传承,这门老手艺还能走出一条乡村创业特色路,让原先只能当家庭主妇的妇女们也有了新的致富门路。

“老粗布毕竟是一门祖辈上传下来的手艺,丢不得。”丁静告诉记者,织老粗布如今已是她的“主业”,只要有订单她就会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一两天就能赶制出一床。“这门手艺每天饭后或者闲暇时就能进行,‘哐哐’的织布声每天都回荡在胡同中。”

最后,丁静告诉记者,目前寿光城区就有几家老粗布专卖店,不仅出售老粗布床品,还有不少色彩搭配时尚的沙发坐垫、桌布等新产品,有着不错的市场前景。“手工老粗布有着机器织布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我相信,老粗布的市场会越来越广阔。”(寿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