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夫妇”周洪三、桑秀文:文明“夫妻档” 公益暖菜乡

今天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爱情是多姿多彩的,或许是轰轰烈烈,或许是平淡如水,抑或是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执着坚守。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走近平凡朴实的爱情,聆听平凡人的文明家风,感受幸福和睦的家庭氛围。

截图20220804085216.png

在家里,他们是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恩爱夫妻,生活虽不算富足,却把每一个平淡平凡的日子过得充满温馨,组建了一个文明、和睦的幸福家庭;在公益事业上,他们是携手同行的“夫妻档”,扶危助困、关爱他人,将浓浓的爱意洒遍圣城大地,成了家中晚辈效仿的榜样。他们是圣城街道南关村84岁的周洪三和82岁的桑秀文。

“生命不息,公益不止”,是他们一生的追求,他们有一个暖心的称谓——雷锋夫妻。因着两人的热心与善良,先后荣获“中国好人”“寿光市第五届道德模范”和2020年度“感动寿光年度人物”等称号。七夕节前,记者走近这对夫妻,听他们讲述相濡以沫六十载的真挚情感和传承文明家风的信念坚守。

妇唱夫随,相爱相守一路同行

当年,桑秀文是一名医生,性格活泼开朗,乐于助人。周洪三是一名军人,虽不善言辞但意志坚定。他们曾是高小同学,在一次偶遇中建立了联系,自此,书信传情,1962年,两人喜结连理。

婚后,两人风雨同舟,相敬如宾,把小家庭经营得有声有色。“他脾气有点倔,遇到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我就当‘哑巴’先让步,等事后再慢慢跟他解释。”说起夫妻俩的相处之道,桑秀文笑得像个小孩儿。“她很热心,总喜欢‘多管闲事’,我就尽量多支持她。”旁边的周洪三补充道。六十年的同甘共苦,两人互相理解与搀扶,生活过得幸福美满,四个子女也是个个孝顺。在老两口的带动下,这其乐融融的一家,用实际行动诠释和传承着孝亲敬老的良好家风,也让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感染。

桑秀文出生于1940年,和雷锋同年,周洪三比她大两岁,也算是雷锋同龄人。向雷锋学习,做雷锋式的好人一直是他们的目标。

“2014年12月9日,给河南省水峪村小学捐赠40副手套、30双袜子、12个耳罩;2015年1月28日,‘一份年货,温暖万家’公益活动,给孝心少年李文浩送去一桶花生油和300元钱……”在两位老人的家里,一本流水账式的日记,见证了近年来夫妻俩的慈善之路。“写这个主要是为了便于记忆,方便以后再联系、沟通,特别是那些特殊家庭的孩子们,需要咱帮助的,咱就继续帮下去。”桑秀文说,这本日记是从2010年开始记录的,里面都是老两口参与帮扶活动的情况及感想。

在周洪三、桑秀文家中,还有几十本红色的捐赠证书,厚厚一大摞。“其实很多时候,他们去献爱心时,名都不留就匆匆走了,这些证书只是他们公益路上的一小部分见证。”桑秀文侄媳妇郝爱英表示,两位老人为下一代人树立了榜样,留下了好的家风。如今,亲朋好友们主动向老人学习,平时多献爱心,力所能及帮助他人。

相濡以沫,共同传递雷锋精神

学雷锋做好事,对周洪三、桑秀文夫妻来说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两位热心的人走到了一起,然后将两个人的力量结合,向周围奉献更多的爱心。

两位老人住在城中村,家中房子出租,每月还有退休金,但夫妻俩却少有积蓄,他们将大部分积蓄都捐赠了出来,他们表示,“宁愿自己省点钱,也愿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从艰苦年代携手走过的老两口,生活非常节俭,家里的电视看了十几年不舍得扔,家具大都是儿女们替换下来的,而他们平时的吃穿更是不讲究。

老两口对自己非常“抠门”,但帮助别人却相当大方,只要看到有公益活动,他们都积极参与其中。后来,他们还加入了天平公益发展中心,中心的爱心活动他们都会带头参与,捐款又捐物。

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争当文明交通志愿者;进社区清理卫生,宣传文明倡树新风;扶危济困,为有需要的家庭送去关爱……十几年来,他们究竟捐出了多少钱,做了多少次公益,两位老人从没有算过。

相濡以沫,默默奉献,传承文明,老两口一路走来,一路相伴,共同撒播爱心,传递正能量。而“正能量”这三个字早已上升为象征着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及情感的符号,与他们的情感深深相系,与雷锋精神一脉相承,伴随着老人健康快乐地生活。(寿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袁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