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放映员唐殿贵:用光影人生守护群众“精神园地”

现年60岁的唐殿贵,是寿光广播影视集团的一名放映员,从业42年的他,亲历了露天电影由辉煌到衰落,再到崛起的发展之路,见证了从8.75毫米、16毫米到35毫米电影放映机,再到数字电影放映机、智能投影仪的时代变迁。唐殿贵和电影的故事,犹如一部可触摸的寿光电影发展史。

QQ截图20220915084913.png

42年间,唐殿贵与放映机为伴,默默坚守,年复一年送电影下乡,为群众放映万余部电影。出行也从最初推着地排车,到如今开汽车。时代日新月异,始终不变的是唐殿贵对电影放映的情怀,如今,他依然坚守在一线,为群众放映电影。他执着地行走在乡村放映路上,用青春点亮了农村生活,用守护换来了群众欢乐,用奉献点燃了美丽乡村的文化之光。

时间:上世纪80年代

放映机:笨重的胶片机

见证:露天电影的“高光时代”

对于21世纪出生的孩子来说,家里电视、电脑什么都有,而且手里拿着手机平板可以随心所欲地看电影。但是,对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在那个电子产品不发达的年代,能在村里看上一场电影,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QQ截图20220915084830.png

在很多“70后”“80后”甚至“90后”的心目中,露天电影是脑海里抹不去的一道珍贵回忆。当电影放映员扛着机器出现在村里时,他们总会瞬间成为众人追逐的对象,那个时候,现场人山人海,大家早早赶来,只为晚上看电影时占据一个好位置。

1980年,18岁的唐殿贵成为原寿光县电影公司的一名放映员。经过半年培训后,他开始下乡进村放电影。唐殿贵回忆,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乡村里放场电影就像过节一样,而放映员这个职业对大多数人来说都羡慕不已,既能拿工资,又能观赏到当时很多新上映的影片。

而“光鲜亮丽”的背后,其艰辛之路只有亲历者能体会。“那时候,我们到村里放电影都是3人一组出行,一名联络员、一名发电员、一名放映员,我们三个推着地排子车,拉着放映设备、被褥,晚上就住在村里,村委办公桌、村民家炕头、地排子车上,哪里方便就睡在哪里。经常是挨村子转,有时几个月才回一次家。”唐殿贵说,那时放映用的是胶片,有的电影片子在15公斤到20公斤左右,电影设备则重几百公斤,每到一个村放电影,他们总会提前到场准备,架机子、挂幕布、发电,在喇叭里吆喝村民前来观看。

QQ截图20220915084842.png

“我们最初用8.75毫米的胶片,后来有了16毫米的,都需要有放映员盯着。放电影没有节假日,还经常熬夜,放影期间更是连水都不敢喝上一口,怕的就是上厕所期间胶片跳出来,影响观众观看。”唐殿贵说,那时看电影是农村主要的文化活动,电影每到一处,大人小孩都欢呼雀跃。有些电影迷,不管路途多远,都跟随电影队,一连看几个大队的放映。那个时期,也是露天电影的“高光时代”,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几乎家家户户有了电视机,看露天电影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时间:2007年之后

放映机:轻便的数字机

见证:数字电影带来“回暖期”

岁月流转,电影记录着各个时代的更迭和故事,而电影之外的变化,也深深烙在唐殿贵的记忆中。

农村电影的变化历程,唐殿贵一一经历。他说,“早些年片子少,一部电影我能放50遍,台词都倒背如流。现在,有好多电影只是听过但没看过。而且,每个时期电影开始前放的宣传片也不同,从科技助农、珍惜粮食到科学防疫……花样越来越多。”

QQ截图20220915084900.png

乡村电影有过兴盛也有过低谷。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录像厅和游戏厅占领了大街小巷,人们开始接受这些新潮事物,此时,露天电影的现场,人群也变得稀稀疏疏。

“从2005年开始,‘财政买单,送电影下乡’在全国推行。2007年,国家开始实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全面铺开。2017年起实施的《电影产业促进法》再次强调,继续加大对农村电影放映的扶持力度。”唐殿贵说,随着农村电影的回归,沉寂的村庄小广场又重新热闹起来,原来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放映机也更加数字化。作为电影放映员,他的事业也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如今,一台放映机、一张幕布、一张硬盘、一块空地,这几乎就是一名电影放映员的全部“家当”。“现在放电影的方式变化太大了,装备轻便,出行方便,到村里放电影我们也能当天去当天回,再也不用‘风餐露宿’了。”唐殿贵说,这是新时代带来的新变化。从18岁的青春少年到如今的花甲之年,唐殿贵在他的光影阵地坚守了近半个世纪,足迹遍布寿光800多个村庄,为农村的电影事业奉献了大半生。近日,在中晟国际影城,唐殿贵给记者又一次讲述了这里收藏的老式放映机及各型号胶片。胶片放映机及配套的放映设备看上去饱经沧桑,年代感十足。“这些‘老古董’如今经常用来展示,工作人员也会向来看电影的孩子们讲述寿光电影的发展史。”即将退休的唐殿贵,对电影放映依然充满热情和激情。他说,每次放映电影,就有一种满足感、成就感,观众越多,他就越高兴。下乡时,他还会细心地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群众喜好挑选电影,让一部部影片充实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寿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郑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