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丨“孙集黄瓜”:腰包鼓日子甜 趟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binary_middle.jpg

孙家集街道,全国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祥地。从当年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带领17名村民试验反季节蔬菜成功种植黄瓜至今,孙家集街道不断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高质量特色农业发展之路。特别是当地盛产的黄瓜顶花带刺,通体碧绿,瓜脆汁多,味甘清香,受到全国各地客商的青睐。

2021年,“孙集黄瓜”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孙集黄瓜特色种植之路越走越宽。靠着顶花带刺的黄瓜,孙家集菜农的腰包鼓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小黄瓜大产业,菜农日子节节高

日前,孙家集街道前杨村杨连全的黄瓜大棚内,他和妻子正忙着采摘,一个个顶花带刺、青翠欲滴的黄瓜挂满藤蔓,呈现出一幅丰收的美丽画卷。“半月卖了三茬儿,这次摘了500公斤。”说着话,杨连全手里的活儿一直没停。一棚的黄瓜摘完,杨连全骑着三轮车载着一车黄瓜到村头的蔬菜批发市场过秤、结算,很快,这批黄瓜将被运往武汉。

binary_middle (1).jpg

前些年,杨连全一直做着蔬菜运输生意,后来看到种蔬菜大棚效益不错,他就回家建起了大棚种蔬菜。“想要丰收,除了品种要选好,管理上也要与时俱进。”杨连全介绍,村里大部分村民种植黄瓜时套种苦瓜,有空了大家就凑一起交流经验。目前,他有两个拱棚、一个温室大棚,每当到了黄瓜生长的重要管护阶段,他和妻子就起早贪黑,整天“泡”在大棚里。通过这些年的摸索,杨连全种出的黄瓜无论口感还是外观,都能达到较高标准,销路不愁,收益可观。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孙家集街道,像杨连全一样靠着种植黄瓜,在增收路上“节节高”的村民比比皆是,他们在蔬菜大棚里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更加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现在的大棚,种的是新品种,用的是新科技,效益很可观。”说话的是三元朱村新农人王聪。“90后”王聪毕业于青岛理工大学,看到寿光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这位“棚二代”毅然放弃城市白领工作,回乡种起了蔬菜大棚。“黄瓜长得快,从栽种到收获,一个来月的时间。”棚内潮湿闷热,满头大汗的王聪却干劲十足,因为他知道,土地最“诚实”,付出就有收获。

“最近几年,大棚黄瓜效益不错,村民们的种植积极性很高,甚至有不少年轻人选择回乡种棚。”前杨村党支部书记杨成军介绍,靠着多年的种植管理经验,孙家集街道各村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种植模式,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管理和种植经验,特别是像前杨村、石门董、一甲、二甲、三甲、孙家等村,村民多以种植大棚黄瓜为主,种出的黄瓜卖相好、价格高,一直是市场上的畅销货。

标准化管理拓宽市场,产业振兴有后劲

行走在三元朱村的蔬菜大棚区,你会发现,几乎每个黄瓜大棚上都贴有二维码,用手机扫一下,大棚序号、棚主、种植品种、用肥等信息一清二楚。据介绍,这些二维码是村里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张贴的,目的是为了推行蔬菜标准化管理。“大棚内每一次用药、施肥情况要及时通过手机上传,合作社管理人员不定期抽检,如果上传不实信息,会被通报并处罚。”村民许崇杰介绍。

binary_middle (2).jpg

为更好地实行蔬菜标准化管理,三元朱村党支部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社员从蔬菜良种、化肥、农家肥、农用机械购买,到农残检测、蔬菜销售,都要严格执行合作社标准。最终,经过重重检测的蔬菜将获得属于自己的二维码生产信息,这种质量追溯二维码在蔬菜大棚和包装箱内均可见,跟随蔬菜进入消费者手中。

在孙家集街道,像三元朱村这样的管理模式不是个例。

据了解,孙集黄瓜已有30多年的种植历史,种植面积约2.6万亩,街道全年黄瓜产量约19万吨。多年来,菜农不断创新种植模式,选用优良品种,采用科学的种植方法进行培育,所生产的孙集黄瓜瓜条匀称,墨绿油亮,削皮后颜色翠绿,口感爽脆香甜,味道清香扑鼻。而且商品性极佳,适合各类运输。特别是近年来,孙家集街道加强指导,不断提升各蔬菜合作社的种植管理标准,对种植和经营孙集黄瓜的荣伟、圣谦等合作社,进行了质量标准化提升。各合作社也针对市场需求,不断完善种植技术,通过改良土壤活性,精细化管理,提升了黄瓜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各合作社和经营单位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拓宽了孙集黄瓜的销售市场,提升了孙集黄瓜的品牌知名度。

“我们会坚持走品牌化发展路子,继续大力发展大棚黄瓜产业,适当扩大种植规模,擦亮孙集黄瓜品牌,助力菜农增收、乡村振兴。”孙家集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下步,街道将深入贯彻落实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品牌强农战略,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提升,精心培育特色农产品,依托优势企业、农民合作社着力打造区域特色品牌,促进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寿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袁萍 通讯员 刘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