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文化乡村行丨千年银杏树 无用之大用

图片

贾冠礼 摄

寿光有许多以“寨”命名的村庄。如圣城街道金马寨,洛城街道寨里,侯镇南寨、北寨,纪台寨子,孙家集街道张家寨子,等等。其中,张家寨子命名与众不同

——— 张书功

图片

  村庄命名的缘起

“寨”这个字出现的比较晚,它是“柴”字的派生字。柴有两个读音,一个读chái,指木柴;一个读zhài。《集韵•夬韵》:“柴(zhài),篱落也。或作寨。”指防守用的栅栏、篱笆,后来人们用“寨”字代替。现在以“寨”命名的村庄,就多与军营驻扎、军事防御有关。如前面提到的“金马寨”,传说因南宋时金军驻扎有关。南寨、北寨则传说与唐王东征安营扎寨有关。

柴读作zhài时,还有塞的意思,如晋代郭象说:“柴、塞也。”日本空海《篆隶万象名义》:“柴,塞,小木。”也将柴释为塞。今天许多地方的方言中保留了这一释义。如寿光方言中的“木寨儿”“木头寨子”,即指木楔子、木槎头。镰刀、锨等农具松动时,会用“木头寨子”楔(塞)住。寨在寿光方言中还作动词,如:“寨住”,即指插入、塞入以固定。张家寨子村的命名,就与“木头寨子”这一方言有关。传说,明洪武二年,张姓始祖迁居于此,见村西大柳树上有一“干寨子”(干槎头),故名张家寨子村。该村位于孙家集街道南部,再往南就是杰出的女性革命家陈少敏的家乡范于村和寿光蔬菜大棚的发源地三元朱村。

张家寨子古以树命名,今以树闻名。村北有银杏古树一棵,与寿光城区宁国寺汉槐齐名,“银杏承云”为寿光新八景之一。银杏树围5.15米,树高近30米。据园林专家“把脉”,已有1000余年历史,世传“先有白果树,后有寨子庄”。据此推断,此树种植应在唐宋间。大概与它同时,建于北宋初年的王高塔,早已瓦砾无存。比它晚约五六百年,明朝阁老刘珝墓地的千余棵柏树,也只剩下枯空无用的三棵。朝代更迭,天灾人祸,这棵伟仪出众的银杏为何至今无恙?

图片

  银杏长寿的秘密

银杏树下,2018年新立石碑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保安十五旅兵工厂以制造武器(枪托)为名,锯掉了两根大树枝,并意图锯掉整棵大树,后经村民多方努力,筹集上交了两棵楸树,才保住了银杏树。

人们因此认为银杏树得以存活至今,依靠的是村民的保护。但是,在那些连人都自顾不暇的年代,又是依靠什么,难道是鬼神吗?中国的文化,确实认为古树有灵,甚至以它的枯荣预测吉凶,就连孔氏子孙也不例外(明张岱《孔庙桧》:“孔氏子孙恒视其荣枯,以占世运焉。”)。但是,正如苏轼在《四菩萨阁记》中所言:世界上毕竟有不信佛,也不怕鬼神的人啊。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求教村中父老,父老说:“你见过什么家具是用银杏树做的?银杏虽然长寿,但质地松脆,缺乏韧性,极易折断。所以银杏树虽大,千百年来古人却不用它。如果用银杏树做枪托,往地下一杵,戳上一个窝子;战场上一抡,就被扛断,如何打仗?当年确实锯掉两根树枝,但是因为木质不行,就放弃了。”听完,我恍然大悟,原来银杏树长寿全在“无用”。

说到这儿,我不禁联想到唐代诗人王维《文杏馆》前两句:“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用银杏树作房梁,用香茅草盖房顶。这只是文学的象征手法,并不是事实。文杏馆的得名,大抵因馆前植有文杏;而诗中却说“文杏裁为梁”,这就如同《楚辞·九歌》中的“桂棹兮兰枻(yì)”,意在夸饰馆的高雅。有人却在释义“文杏”时说:古代贵族人家经常用银杏木料作房梁。实在是不解其中意。

图片

  无用之用的实践

曾经无用的银杏树,今日已盘根错节,气如龙蟠,枝叶纷披,姿如凤舞,成为寿光乃至山东一大景观。特别是“立冬”前后,一树黄金甲,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瞻。近年来,孙家集街道与张家寨子村以银杏树为依托,建设银杏公园,开设“文明大集”。农历逢一、逢六,少长嬉游树下,一边浏览银杏,赶集购物;一边享受科技下乡、医疗健康、传统文化等志愿服务。或吟咏诗歌,感慨凭吊,或吹拉弹唱,健身娱乐。父老都说:“这是沾了银杏树的光,沾了好时代的光。”

此时的银杏,不正是庄子笔下的樗树嘛。惠子(惠氏,名施,战国中期宋国人。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庄子的至交好友。)有一棵大树,叫作臭椿。树干长满疤瘤,不合绳墨,枝杈弯弯曲曲,不合规矩。所以它虽长在路边,但木匠都不看它一眼。惠子认为它是无用的树。

面对惠子的抱怨,庄子回答说:“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庄子的意思:你有一棵大树,与其抱怨它没有用处,不如把它种在无边的旷野,纵任无为地徘徊其旁,逍遥自在地躺卧其下。这样的大树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言外之意,不是臭椿无用,而是惠子你想不到啊,它的用处大着呢!

今日,人们以银杏为媒,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倡树文明之风,开展惠民活动,那么银杏树对于一地文明之治则大有裨益!这也是无用之用的生动实践。如此看来,像樗树、银杏此类无用的树,又何必移栽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呢?

来源:寿光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