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听“老人”说“新”变化|“陶艺人”李继春:守护土陶非遗 传承质朴光芒

截图20221229084249.png

一块泥巴,经匠人的取土、碎土、和泥、拉坯成型、印花、风干、烧制等制作后,赋予它一种“灵魂”,成为一件艺术品,这是传承千年的火与土的艺术。1987年出生的李继春是一位制作土陶的手工艺人,从小受姥爷影响,他对陶艺有着浓厚兴趣,2012年,他开始专心研习陶艺,先后到博山、景德镇跟陶艺大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陶艺制作水准。2021年,李继春被授予“东篱紫金陶非遗传承人”称号,进一步传承家乡的土陶艺术。

历史悠久

“柴庄土陶”远近闻名

时间:20世纪60年代

“柴庄土陶是寿光最早的、也是影响最大的传统土陶项目之一。”李继春说,他的姥爷是侯镇柴庄村人,也是村里有名的土陶手工艺人,很小的时候,他就看着村里的老人在土窑上进行制作,从那时候他就喜欢上了陶艺。

李继春介绍,柴庄土陶制作技艺始于明朝永乐年间,起初从村北5里外取红褐黏土烧制盆罐,销往周边及省内外城市。说起“柴庄土陶”的历史,李继春表示,有史料记载,1405年立窑烧制,柴庄土陶产品大致分为盆、罐、瓮、缸和古建筑装饰物等几大类,式样大小型号繁多,历史上以生产罐盆为主,“柴庄土陶”也以“柴庄罐子盆”为代称,声名在外。

“20世纪60年代,是村里土陶加工业发展的鼎盛时期,近600户中有80多户200多人从事土陶制作,有半个村庄的村民从事与土陶相关的职业。”李继春回忆,他的舅舅们都曾学过土陶制作,而他儿时的记忆中就时常穿梭于土窑间,很多商客专程过来批发土陶制品。

据介绍,柴庄烧制出的仿古建筑构件,广泛用于旅游区、民俗区的四合院、庙宇、造型独特的门楼等土陶古建筑。2008年7月,被列为寿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4月,被列为潍坊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发展

现代元素融入陶艺文化

时间:近年来

“我从小跟着姥爷,耳濡目染下对土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期间我还选修了陶艺课程。”大学毕业后,李继春排除万难,于2012年毅然决然地做起了他的陶艺事业。

“我一开始主要是做茶器和花盆,后来多次专门外出学习。”李继春在他的陶艺工作室里收藏了很多相关专业的书籍,正是因为对制陶工艺的无限热爱和刻苦学习,他的作品从2015年起相继在寿光市、潍坊市的各项比赛中获奖。

交谈间,李继春拿起一个紫红色陶罐介绍:“这个是东篱紫金陶罐,是用寿光本地特有的含铁黏土烧制的。这种土经高温烧制后,质地坚硬,隐约散发着铁器光泽,在阳光下可呈现美丽的紫葡萄色。”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喜爱陶艺的人越来越多,来陶艺工作室里亲手制作陶器的人也逐渐增多。”李继春说,制陶丝毫不能马虎,揉泥、拉坯、修坯、装饰等工序,环环相扣,每一步都力求精致,要想把泥巴捏成型,不仅靠手感,还需要极其精细的功夫。

从事陶艺多年,李继春还创新烧制工艺,对陶瓷材质、技术等进行了改进提升。“施釉工艺是古陶瓷器制作工艺技术的一种,但市面上所用的釉子,多是化工原料调制而成。为了让材料更加健康环保,根据古代‘无灰不成釉’的说法,我专门选用草木灰制成了釉。”在创作过程中,李继春不断学习、精益求精,经常利用晚上进行构思、创作,随后不断烧制尝试,进行技艺“淬炼”。

2021年,李继春被授予“东篱紫金陶非遗传承人”称号。为了将这一技艺发扬传承,他还多次参与传统手艺进校园活动,为孩子们送去陶艺文化和技术。李继春表示,他希望将更多的现代元素融入传统陶艺文化中,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大家爱上寿光土陶,将陶艺文化传承下去。(寿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