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寿光锔艺非遗传承人宋尊堂:传承锔补手艺 留住残缺之美

截图20230209092028.png

锔补技术是一项化腐朽为精致的老手艺,曾经也是手艺人的谋生手段。锔瓷师傅又被称为“锢漏匠”“锢漏子”“小炉匠”,他们走街串巷,让破碗碎碟、缝缸裂盆重获“新生”,也诉说着物力维艰、生活紧巴的历史,浸透着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惜物惜福的传统美德。

如今,游走街头的手艺人渐渐消失在了大众视野,时代变迁中,人们极少再因为节俭而修补日用器皿。不过,锔补技艺却没有消亡,粗犷而重实用的“锔活”逐渐演变成精细而重审美的“锔艺”,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近日,记者采访了寿光锔艺非遗传承人宋尊堂,听他讲述了锔补手艺的发展历史。

锔艺的兴衰与复苏

从“谋生手段”转为“美感艺术”

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将其再修复起来的技术。锔补修复瓷器这一行当的产生,与中国瓷器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46岁的宋尊堂是侯镇人,他告诉记者:“锔补技术历史悠久,但源于何时无法考证,而早在宋朝时,潍坊籍著名画家张择端就把‘锔瓷’的场景纳入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中。”

截图20230209092043.png

当一件瓷器破碎后,留着无用,弃之可惜,匠人们便开始琢磨,如何将残破的瓷器修好。经过艰苦的摸索实践,他们成功总结了一套合理的锔瓷技艺,发明了“锔钉”和“金刚钻”,继而便产生了锔补修复瓷器这一行当。

“在20世纪90年代前,锔匠是非常受欢迎的,那时物资匮乏,每每村里传来‘锔盆子、锔碗、锔大缸’的吆喝声,村民们就会把日常生活中不小心打破的瓷盆、瓷缸、瓷碗等拿出来,交给锔匠修补好,再继续使用。”宋尊堂说,以前的锔活有粗活和细活之分:粗活以锔补民间生活用品为主,所用的工具大而粗糙;细活多为达官贵人服务,锔钉有金钉、银钉、铜钉、豆钉、米钉、砂钉之分,所用工具小而精巧。

截图20230209092049.png

宋尊堂的祖父也是一名锔匠,在宋尊堂的记忆中,祖父当年经常干一些锔盆锔碗的粗活。一把长长的弓,上面系着一根细绳,匠人将钻头绑在绳上,来回拉动小弓,然后将锔钉嵌进钉眼,仔细锤实敲紧后,最后涂上糯米混合石灰熬成的米浆。

“这样锔补修复后的瓷器,无论装冷水还是热汤,都可以做到滴水不漏,真的很神奇。对于这门手艺,我从小就感兴趣,但是那时小,没有用心学习。”宋尊堂说,随着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修补瓷盆、瓷碗等器物的人少了,老一辈儿匠人也逐渐转行或退休。如今,走街串巷的锔匠已经难觅踪迹,但随着近年来紫砂壶、瓷器等收藏爱好者越来越多,古老的锔艺又慢慢有了用武之地。

锔艺的创新与传承

“艺术欣赏”与“手艺传承”并重

在宋尊堂的工作室,记者看到摆放着很多锔补修复好的紫砂壶、紫砂杯、茶碗、玉器等,瓷器上缀有星点的金属,不仅没有修补的痕迹,还似乎多了几分灵气,透着一股浓浓的艺术气息。谈起与锔艺结缘,不善言辞的宋尊堂打开了话匣子:“我曾在一家私企工作,当时公司的老领导喜欢收藏,在办公室里摆放的一些艺术收藏品中,有的器物上就锔过金钉,我看着艺术气息不降反升,便对锔艺产生了浓厚兴趣。”

2011年起,宋尊堂走访了很多民间艺人,期间,遇到了自己的启蒙老师张尔安。跟老师学习锔瓷后不久,他便开设了工作室,偶尔帮助朋友做瓷器修复。后来,他又了解到一种叫作“金缮”的修复技术,为了提高技艺,又拜师四川的刘晖老师。经过多年勤学苦练,宋尊堂将两门技艺深入研究实践,不断与各地锔艺师交流心得,取长补短,终于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锔艺手法。

截图20230209092056.png

“如今,锔艺不再是满足物质需求的修补,更多的是一种艺术欣赏与难舍情怀。”宋尊堂拿出一个修复好的玉镯介绍说,这个玉镯拿来时已经断成了几块,其主人戴了它多年,在一次车祸中,玉镯不慎摔断,但她跟儿子都没有受伤,她说是玉镯带来了这份幸运,所以希望将碎玉镯修补好。“每个修补的物件背后都会有一个故事,所以我在进行修补时,内心也总有一份特殊的力量。”

看似粗枝大叶、不拘小节的宋尊堂,干起活来却精细认真。一件件破损的瓷器、玉器等,经过他的妙手修复,都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一件需要修复的物件拿在手里,该采用锔钉还是包边的修法,是锔还是缮的方式,都要经过仔细考量后才能动手。”宋尊堂说,这门手艺看着不难,其实要求甚多,力度大小、钻孔深浅等,全靠经验和手感,重了轻了都不行,有时一件比较难修复的器物,需要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修复好。

多年来,宋尊堂将锔艺中传统的粗活技艺与细活技术融为一体,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艺术特点。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一传统技艺,他还紧跟时代步伐,通过短视频、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记录每个物件修复的过程,赢得了全国各地粉丝们的喜爱,也让更多人对锔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新的认识。(寿光市融媒体中心首席记者 郑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