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馍“蒸”出幸福路

花馍,也称“面花”,是广为人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多样的造型寄托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祝福。在洛城街道,就有这样一位花馍工作室负责人,她自19岁便开始研究花馍面塑这门手艺,在她的巧手之下,普通的面团就像有了生命,既实用,又艺术。她就是58岁的杜彩霞。如今,她在不断对这门技艺进行创新提升的同时,还把这门手艺教授给更多需要的人,帮助他们走上发家致富之路。

微信截图_20230602083434.png

“牡丹”花瓣朵朵分明

水果难辨真假

记者刚走进杜彩霞的工作室,一股麦香味就扑面而来。宽敞干净的制作台前,她正在忙碌着,只见一个个巴掌大的面团在她的手中乖巧听话,不一会儿工夫,一个圆滚滚的“福袋”就摆在了眼前。

QQ截图20230602083506.png

工作室里各种形状的花馍面点,花样多得让人眼花缭乱:有为老人祝寿用的“花馍蛋糕”,有为挑食孩子专门制作的“水果花馍”……这些面点颜色鲜艳逼真,细节之处惟妙惟肖。在一个花馍蛋糕上,一根长约五厘米的萝卜花馍底部带着星点“泥土”,火龙果花馍外皮精致到可以剥开。最为逼真的还数花馍蛋糕中常用的牡丹花造型,花瓣片片分明,让人难辨真假。“每一片花瓣都是单独制作后再黏合到一起的。”杜彩霞说,一朵牡丹花的制作时间就要半个多小时,做出整个花馍蛋糕则要三四个小时。

“制作花馍包括搓、捻、剪、按、卷等十多道工序,使用的工具包括剪刀、筷子、梳子、竹签等。”杜彩霞介绍,花馍制作有着一套严格的工序,从配面、捏形、装饰到发酵、蒸制,每一道工艺都十分讲究。另外,花馍的“花样”体现在造型和颜色,各种颜色的果蔬汁就是天然的调色剂,具体造型则是靠面点师的一双巧手来捏制。

19岁学习花馍制作

传统工艺做出新意

杜彩霞今年58岁,回忆起19岁开始拜师学艺的时光,她感慨万千。当时,她利用空余时间,把平时所学运用到花馍制作上,也正是因为有了多年的打磨锤炼,让她在营养调剂和色彩搭配等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传统花馍光揉面一项就要练十天左右,因为力气大了会把面揉裂,小了又揉不到一起,所以必须自己琢磨时间、力道等经验。”杜彩霞说,花馍比普通馒头的用料讲究得多,比如上色的原料必须是纯天然无公害的榨汁等。

QQ截图20230602083513.png

“面花技艺的诞生,可追溯到汉朝初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陕西,它已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但那种面塑多以欣赏为主,缺乏营养价值。而我追求的是健康绿色之道,要让花馍不仅成为营养丰富的食品,更成为可以传承的‘艺术品’。”杜彩霞说,这些年,她几乎是走到哪儿学到哪儿,不断创新,不停试验,终于把怎样将蔬菜汁与面粉融合、发面到几成、调成什么色、蒸几成、捏出什么样的面团等,都总结得一清二楚。如今,她做出的花馍日渐“高端”,造型也逐渐增多。

“制作花馍的精髓很难一下子学会,要靠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打磨才行,而这两点又都需要时间。”除此之外,杜彩霞还会用面团做一些大型摆件和观赏画,在她的工作室里,就有“福禄有余”“菊花戏凤”“喜上眉梢”等面塑作品,其中的各种动物、人物形象惟妙惟肖,让人赞叹。“这些面塑都是费了功夫的,像这个孔雀,做一个就需要十天,它的羽毛是我一点一点剪出来的。”杜彩霞说。

带动身边人学习花馍手艺

带领更多人致富

这几年来,花馍越发受到大家的喜欢。“有的老人过生日喜欢订花馍蛋糕,有的年轻人婚礼宴请家人也会来订花馍,逢年过节订的就更多了。其实不论啥造型的花馍,都是大伙儿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杜彩霞说。

在杜彩霞看来,传统花馍近些年走上了创新的道路,不再局限于以往的造型,逐渐多变起来,她也在不断尝试更新制作手法,提高工艺水平。“蒸花馍既是一种民间艺术,也是一项致富的手艺,希望会有更多人喜欢并学习花馍的制作技艺。”杜彩霞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来学习、创新这项技艺,让其得到发展与提升,同时,给更多人提供就业或创业机会,走上发家致富之路。(寿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