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侯如章:沧海桑田掀巨变 满纸风华伴更迭

截图20230808093846.png

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 郑小菲)三十年栉风沐雨,三十年风雨同舟,三十年砥砺奋进,三十年春华秋实。在高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每一个诸如你我的城市共建者,都在以自己的能量刷新着城市生活的样貌,与城市美好共融、共生、共长。三十年前,寿光撤县设市,翻开了寿光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篇章;三十年来,寿光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区颜值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更加高效便民,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作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我们,既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又共享着发展的红利,同时作出了自己的应有贡献。连日来,寿光日报记者采访了多位热心市民读者,听他们分享“我与城市共成长”的故事。

日前,记者专门采访了88岁的侯如章老师。他是《寿光日报》最早的校对老师之一。三十年来,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校对、评审每一份《寿光日报》,见证着《寿光日报》的成长,也见证着寿光城市跨时代的发展变化。说起寿光三十年的沧桑巨变,满心激动的他打开了“话匣子”。

1993年,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初期,当时的寿光没有几座高楼大厦,群众出行大多是骑自行车或摩托车。道路上车辆少,购物场所也少,农村群众大多赶集购置商品,老百姓物质生活远没有今天丰富。当时的公共活动场所也不多,群众文化生活比较贫瘠。就是在这时,《寿光日报》创刊了,为寿光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注入了一股“新水”。

截图20230808094019.png

《寿光日报》每天用文字记录新闻、传递新闻,为了尽可能避免出现失误或错误,校对就成为报纸刊印前的重要把关环节之一。《寿光日报》创刊前,报社相关负责人找到侯如章老师,希望他来给稿件把关。1993年8月8日,寿光撤县设市当天,《寿光日报》创刊发行。从那之后,他就和《寿光日报》从未分离。在他看来,自己就像这个大家庭里的一员,能为家里做点事情,心甘情愿。

“创刊三十年的《寿光日报》,与撤县设市的寿光同岁生、同步长。我也是同年加入了这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优秀群体行列,亲历了一个久负威誉的地方主流媒体的诞生、壮大、崛起的过程。本报自创刊之初,即被赞为‘菜乡人的娘家报’。”侯如章老师说,《寿光日报》是寿光城市发展的记录者、推动者,它与时代同步,与寿光同行。三十年来,《寿光日报》始终密切关注寿光各行各业的建设成果,记录着寿光城市一点一滴的变化,记录着这座城市的更新迭代。

日报创刊后,侯如章老师就承担起了新闻稿件的校对工作,最初十多年,他每天风雨无阻地奔波于报社与家之间。2001年,侯如章老师的办公地点从报社挪到了家中,但他依然坚持每日评报,三十年如一日,评报文字已达几十万。三十年持之以恒,三十年满纸风华,他看到了日报新闻质量的提升,更看到了日报记录下的城市发展。

“三十年来,报社面对一个个新挑战、新机遇,积极应对,苦心经营,满怀对社会、人民的敬畏之心,审慎如履薄冰,不断破解发展中绕不开的难题与瓶颈,跨入了艰辛而有为的创新之路。与菜乡人甘苦与共,伴寿光负重奋进,迎来了今天的一片新视野、新境界,以及一年一个新台阶的良好局面。尤其进入新时代,整个日报团队的实力更加精干雄厚,职业素质更加升华提高,舆论导向愈发鲜明,党报喉舌功能更加突出,一批精兵强将充分展现了各自的政治智慧和表达才能。”采访过程中,耄耋之年的侯如章老师思维清晰,表述严谨。他说,回溯寿光的发展轨迹,三十年来,在各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勤劳朴实的寿光人民跨越了一个又一个发展高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故事奇迹。如今的寿光,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宽敞大道通向四面八方,昔日落后的县城俨然发展成了一座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肩负使命夙夜忙,朝乾夕惕润华章。良知永记众钦许,甘做他人嫁衣裳。’这就是我们的办报人。三十年来,我们这张报纸与寿光发展融合在一起,担当媒体责任,坚守社会良知,助力地方发展。并且,在宣传寿光、服务寿光、温暖寿光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迅速成长。把事业写在新闻纸上,把大厦建在百姓心中,没有一丝的懈怠,每位奋战各线的媒体人都是无私的实干家。”侯如章老师希望《寿光日报》继续遵循办报宗旨,发扬“肯吃苦、求卓越、讲协作”的优良传统,热情为民代言、为党助力,把这一传统媒体办得更有特色、更具活力,为寿光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积攒挖掘更丰富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