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日报全媒体讯(记者 郝昆仑 通讯员 陈永波) 近日,在洛城街道黄家庄村,市农业农村局的网格管理员李晓瑞、桂良,通过扫描大棚上的电子二维码身份证进行蔬菜采样,页面显示 “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信息管理”,进入页面后,打开信息采集中的主体信息,种植人、位置、种植品种、联系电话等信息一目了然,再在农产品采样中点击标签打印,将采样的蔬菜进行封签,一套流程下来,他俩就完成了采样工作。李晓瑞告诉记者,他们小组有九个小伙伴,负责着洛城、侯镇、古城、营里等大棚蔬菜的质量监管工作,每天到村到棚监管采样。
成立专业队伍,实现全方位监管。为提高蔬菜质量安全监管效能,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把“最严格的监管”措施落到实处,我市通过建立“纵向分层监管到底、横向分块监管到边、纵横监管无缝对接”的立体型网格化监管机制,进一步落实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化和规范化措施,推进“三级”监管体系建设,实现全市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全覆盖。把全市15个镇街区划分为28个网格,市级配备56名监管员、28辆专用车,对全市农资市场、合作社和种植户的农产品、农投品质量安全进行全年全天候监管。实现每年网格内蔬菜种植户检测覆盖率100%,蔬菜经营主体抽检覆盖率100%;镇级网格落实监管人员负责区域监管和巡查,指导村级网格开展工作;村级网格落实村“两委”成员分片包干和村级监管员日常监管措施,对所辖蔬菜大棚、种植地块、农资经营单位、蔬菜生产企业、村头蔬菜市场、蔬菜合作社、蔬菜加工销售企业、种子种苗生产经营单位等进行检查,收集上报蔬菜质量安全相关信息,做到村级有人看、镇级有人管、市级有人查。
开展专项行动,抓好源头监管。我市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月”暨农资打假“利剑”行动,将质量安全、标准化种植等内容印制成一封信,送到田间地头,提高农民群众对于标准化生产、农资识假辨假、农资安全合理使用的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使用假劣农资和禁限用农药。市农业农村局对全市2000多家农资经营业户进行拉网式排查,采取强有力措施,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违法行为。在打假“利剑”行动中,市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安局将对全市所有农药、化肥、种子种苗、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进行无缝隙、全覆盖、多频次的检查,以办案、移交、处罚为主要手段,严厉打击各个环节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在面上打出声势,形成震慑,在全市范围内形成自觉维护寿光蔬菜品牌形象的浓厚氛围。对发现问题的经营业户严管重罚,绝不姑息。我市将持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变专项整治为常态监管,持续不断开展监督、检查,切实净化农资市场。
开展标准化培训,实现自我监管。盛黄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春海说:“合作社在加强检测的同时,要不断引领种植新技术。如我们提倡自己做酵素改善土壤,推广土壤改良、水肥一体化技术,引领菜农自我监管,增强自律意识。”我市通过加强示范社引领,树立蔬菜专业合作社典型样板,提升蔬菜种植组织化程度,形成行之有效的合作社运营新模式。同时,市农业农村局组织菜农学习蔬菜标准化生产大培训。今年以来通过举办培训班、电视讲座、现场技术指导、印发技术资料、录制技术光盘等多种方式开展技术培训,有效促进了菜农、技术人员、经营人员的素质提升。
构筑防控体系,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守信用、双承诺”活动向纵深发展。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社会信用“双承诺”防控体系。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经营主体和基层监管员的责任意识,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市政府与15个镇街区签署责任书,镇街区与村(社区)签署责任书,与1365家蔬菜合作社等蔬菜交易市场、1700家农资经营门店、416家种子种苗生产单位、80220家种植户分别签署承诺书。
在采访中,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质量安全是我市蔬菜产业健康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底线。我市坚持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为导向,推进蔬菜质量安全市镇村网格化监管“三级全覆盖”,努力把“寿光蔬菜”打造成为全国最安全最放心的标杆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