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立云:将时代元素留在剪纸镂空处

剪下有天地,纸上蕴乾坤。一把剪刀,几张红纸,在民间剪纸艺人的手上,百般变化,红纸转瞬间成为一幅幅寓意丰富的剪纸作品。在洛城街道马家齐村前村,就有这样一位剪纸达人,红纸随着指缝之间的行云流水,几分钟后,一幅惟妙惟肖的剪纸画呈现在眼前。她叫董立云,是寿光剪纸过门钱非遗传承人。

结缘剪纸 剪出缤纷世界

1月23日,记者来到董立云家,只见她手持一把剪刀,游走于红艳艳的纸张上,咔嚓咔嚓几下,一只昂首挺胸、活灵活现的大公鸡便跃然纸上,令人叹服。

生活中的董立云言语不多,但是说起剪纸,她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我母亲就是我的启蒙老师,小时候母亲在煤油灯下剪纸,我就跟着剪剪刻刻。”董立云说,在她的记忆里,母亲是位剪纸高手,那时候村里很多老人都擅长剪纸,在潜移默化中,董立云发自内心地喜欢剪纸,一有空余时间,她就拿出纸和剪刀,反复练习。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刻画市井百态,展示民俗民风,这成了董立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实剪纸就像画画一样,画画是拿笔画,剪纸是用剪刀‘画’,比如说要画一个荷花,我们也能剪出一个荷花来,画一个人物,我们也能剪出一个人物来。”很多时候天赋要比勤奋更重要,在剪纸方面,董立云很有天赋,只要拿起剪刀,脑海中的图样很快便跃然纸上。“图样都在心中,不管剪个什么图样,几乎难不倒我。”从粗糙到细致、从简单到复杂、从临摹到创作,董立云逐渐掌握了一手绝妙的剪纸技巧,她的作品沉稳而不失灵动,大气而不失小节,在剪纸圈小有名气。

“ 剪纸的主要手法为剪、刻、撕,剪纸来源于生活,创作者把对生活和自然的认识、感悟用剪纸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也是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因此,这种艺术表达重在表现神似。”剪纸这门艺术,非常考究,想要创作出一幅好作品,很费工夫,一幅好的剪纸作品要做到寓意要深刻,构图要巧妙,描画要生动,剪刻要精细,既要继承传统,还要有所创新。董立云认为手工剪纸才有味道,机器生产的产品始终表现不出手工带有的深度和厚度。“手工制作,承载着人的感情,蕴含着人的品格,这样制作出来的剪纸更有韵味。”

创新剪纸 让剪纸艺术焕新彩

作为一名民间艺术传承人,既要继承剪纸技巧,又要通过剪纸作品,展现老百姓的新生活、新面貌、新发展。在传统剪纸技能取得了一些成绩的基础上,董立云开始尝试创新,围绕着寿光的风俗人情,寿光独有的特色文化进行创作。

比如董立云创作的剪纸“寿”“光”两字,凝结了仓颉造字、煮海为盐、弥河大桥、世纪之门等寿光元素,造型新颖,独具地方特色。“你看,这是弥河大桥,这是世纪之门……把寿光的地标创作在作品上,既能让人了解寿光,又让剪纸作品更生动。当时创作这幅作品时,我绞尽脑汁,夜不能寐,但是成品出来后,非常自豪。”这一幅作品董立云连剪带刻用了两天多时间,她一方面钻研传统的剪纸技艺,一方面进行创作,从形的追求逐渐转化到对意的追求,希望能让作品说话,散发出生命力。

“一把剪刀,一张纸,就可以表达生活中的各种喜怒哀乐。剪纸作品承载着剪纸人要表达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董立云说 , 剪纸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以前,在农村,剪纸通常是由妇女、姑娘们来做,现在很少有人会了。“我想这门艺术一定是要传承下去的,也希望自己能贡献一点力量。”

闲暇时间,董立云也会去附近的学校开展公益讲课,对孩子们进行剪纸艺术素养的熏陶,使他们在学习、动手实践中体验剪纸文化的魅力,埋下兴趣的种子,为剪纸艺术在寿光的传承发展奠定基础。“新的一年,我希望把工作室办起来,让更多人了解剪纸文化,融入剪纸文化,传承剪纸文化。”董立云说,传承非遗文化任重道远,她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剪纸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将其传承下去。

(寿光日报记者 桑宏香 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