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现代小区公示栏里贴出了一张失物招领启事:本人捡到一个钱包,内装人民币若干,银行卡一张。当面核对后,立即奉还,不求酬谢,落款处标注了领取地址。
看到这个地址,邻居们感觉很熟悉,再一想,这不是马老师家的地址吗?众人口中的马老师,名为马华堂,是一名退休教师,已80岁高龄。
尚未退休时,马华堂老人兢兢业业、坚守工作岗位;退休后,马华堂老人选择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发挥余热,为身边人送去温暖和正能量。
老有所为 多方搜集抗战资料
马华堂生于1942年,双王城生态经济发展中心牛头镇村人,1962年从益都一中毕业,先干了几年卫生员,而后走上了教育战线。
马华堂的父亲马玉顺1939年参加寿光独立团,后来在潍北战争中牺牲,当时马华堂只有一岁半。作为革命烈士的家属,马华堂对红色文化有着很深的感情。
为了发扬革命传统,让下一代人了解当时的情形,也为了纪念父亲,退休后,马华堂没有闲下来,选择踏上搜集抗战资料的旅程。马华堂曾先后两次自费前往南京和上海,访问参加过抗战的老人,参编《抗日堡垒英雄村——牛头镇》《牛头镇抗战丰碑》《清水泊抗战烽火图文汇编》等书,出版后无偿分送给关心抗战历史的人。
为了教育青少年不忘过去,马华堂老人经常给他们讲革命斗争故事,先后被聘为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清明节时,只要身体状况允许,他就会和孩子们一起祭扫烈士墓。
记者采访时,马华堂老人正在撰写一份“革命传统教育主题演讲”材料,每次演讲,他都会加入新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咱讲的内容也得与时俱进。”
老有所乐 忙碌并快乐着
退休后的生活不仅不清闲,反而很忙碌。马华堂说,他忙并快乐着。“人生苦短,不可能有两个百年。我们应该在有限的生命里,多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马华堂介绍。
因为为人热心、公道,街坊邻里需要帮忙的时候,都少不了他的身影。马华堂老人经常说:“别人找到咱帮忙,就是信任咱。咱不能怠慢人家,应该快着点,尽最大努力,帮人家把事情做好。”
因为熟知革命历史,经常有人找他帮忙校对相关资料,马华堂总是尽最大努力帮忙,从不推脱。“帮人家校对资料的过程,也是我们学习的过程。”马华堂老人笑着说。
采访时,马华堂老人思路清晰,耳聪目明,和老伴你一句、我一句,勾勒出了自己大半辈子的经历。马华堂老人说,不管是退休前,还是退休后,老伴尹乐荣都是他的贤内助。“年轻时我教书,家里全靠老伴操持;退休后,我也是忙忙碌碌,老伴从无怨言,总是很支持我。”说起老伴,马华堂老人连说“好”。
马华堂老人说:“只要还有一点光和热,我都要努力再努力,工作再工作,给身边人带来温暖。”听着老伴的话语,尹乐荣老人说:“我会支持再支持,给他做好后勤保障。”携手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两位老人用行动诠释了夫唱妇随、相濡以沫,用行动诠释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寿光日报记者 刘明霞 单洁 通讯员 王兰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