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事特教工作,与一群折翼天使相伴,爱生如子的她是孩子们口中的“老师妈妈”;她是学校里的年轻骨干教师,身兼低年级级部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三职,除了坚持不脱离课堂,还善于管理、以身示范,带出一支业务精湛的年轻教师团队;她是公婆眼中的好儿媳、好孙媳,结婚12年,她在家任劳任怨,以孝道为荣,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女、为人媳、为人母的责任,在琐碎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她就是市特殊教育学校老师杨国萍。
用心做教育,缝补“天使的翅膀”
杨国萍今年36岁,已从教15年,作为一名特教老师,她热爱工作,关爱学生,精心施教,始终坚持着“用心做教育”的初心,守护了一批又一批特殊儿童。
“我的学生一样天真可爱,只是遭遇了更多的人生考验。他们或许不懂什么是亲情环绕,或许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照顾自己,但在我心中,他们依然是天使,需要 我们更加用心呵护。” 几年前,学校开始招收特殊儿童学前班,教学经验丰富的她成为学校第一个特殊儿童学前班班主任。
“特殊孩子本身就难教,更何况是四五岁的学前儿童,难度可想而知。”杨国萍永远都不会忘记第一次到班里的情景,孩子们有的大哭大叫,有的躺在地上打滚 ,有的到处乱跑……教室里乱成了一锅粥。她就是在这种忙乱中开始了新的工作历程。
杨国萍深爱着她的工作,爱着这群折翼的天使,伴随着她的努力和付出,孩子们成长很快,一张张笑脸和一点点进步,都会让她感到无比的满足和感动。
“我们学校将奉献爱和撒播善视为生命的一种常态。”杨国萍说,走进校园,她会主动跟每位孩子问好,给他们一个微笑,帮孩子系鞋带、擦鼻涕,天气变化时会提醒他们增减衣服。杨国萍还会把自己孩子的衣服拿来送给家庭贫困的孩子穿,给他们购买日常生活用品。
小霖(化名)是杨国萍的学生,刚到校时自理能力差,还爱和小朋友抢东西,家人对此很是头疼。杨国萍知道,这样的孩子更需要多一份关爱。于是,每节课后杨国萍都会陪他去厕所,但小霖依然在裤子里大小便。在杨国萍怀孕期间,小霖有次又拉到了裤子里,当时小霖的家长没在身边,杨国萍一边忍着孕期反应,一边给小霖擦洗身上的大便,等换好裤子领小霖去教室时,小霖突然抱住了杨国萍,用他那不清晰的话语说:“老师,谢谢你!”从那以后,小霖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好。学生晶晶(化名)因为杨国萍的关爱,总跟在她屁股后边叫“漂亮妈妈”;送教上门的琪琪(化名),一开始总是把杨国萍推出家门,现在天天盼着杨国萍去上课……看着孩子们点滴的成长、进步,杨国萍的心里充满了特教老师那份特殊的快乐和幸福。
在市特殊教育学校,低年级的孩子是最难带的,他们大都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家长陪读。凭着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和对学生的真诚呵护,杨国萍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和所有家长的认可。“在我们教学中,没有爱是不行的,但只有爱是不够的。随着教育对象的小龄化,特殊儿童类型更多,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改进创新,比如将教育与康复结合,提高教学方法的实用性。”
最难教的班级在杨国萍的教育管理下同样不断进步,她的课,孩子们都喜欢,领导和同事们都认可。作为教研组长,她带领同事们编写了低年级校本教材,出示了各种示范课。她个人也被评为“寿光市优秀团干部”“寿光市三八红旗手”“寿光市教学能手”“寿光市最美教师”“潍坊市青年教改先锋”等。
用爱暖亲情,传承敬老好家风
“不管是谁的父母,都会为儿女劳碌一辈子、操心一辈子;作为儿女,一定要孝敬老人、赡养老人,这是为人子女的本分。”这是杨国萍经常说的话。结婚12年,她每天都是尽心孝顺,家务活抢着干,有好东西先给公婆送到面前。婆婆总是拿她当闺女,她也不把公婆当外人,只要有时间,就带着孩子们和婆婆出去散步。逢年过节及老人生日,她总会给老人里里外外换个新。公婆嘴上总说不要破费、不要乱花钱,其实心里早乐开了花。杨国萍用行动一次次打动着老人,诠释着孝道,让婆婆觉得儿媳妇和闺女一样孝顺。“有这样的儿媳妇是我们的福气。”婆婆逢人便夸。
杨国萍说,她目睹过公婆的孝顺,这种无声的力量就像接力棒一样在家里传递。现在公婆跟他们住一起,平时还帮她接送孩子上学。孩子的老爷爷已经90岁,因为年纪大了不习惯住楼房,每个周末,杨国萍都会带着孩子、载着公婆开车回老家看望老人,给老人洗衣服、晒被褥、剪指甲、剪头发……满满的孝道美德,在这个小院里洋溢着。
(寿光日报记者 郑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