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走进乡村看小康》聚焦寿光蔬菜发展

7月11日10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直播特别节目《走进乡村看小康》第二期《正是田园丰收时》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多路记者来到甘肃、山东、贵州、山西、浙江、四川的蔬菜生产基地、特色种养殖基地,通过演播室主持人与记者多方连线,展开乡村对话,展现各地如何做强做大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改变乡村面貌,过上小康新生活。

栏目特别关注了寿光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和菜农们的幸福小康生活,重点对田柳镇崔家庄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示范园内高科技种植技术、洛城街道屯西村的葛怀堂在“飞地模式”下的小康生活和玻璃温室大棚内的无土栽培模式、洛城街道东斟灌村村民李万敏、李万庆兄弟俩研究大棚高科技,以及寿光大棚内的“黑科技”蔬菜等进行了一一展示。

在第一站田柳镇崔家庄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示范园,节目展示了宽敞的第七代大棚内,水肥一体机、智能放风机,以及喷淋、补光等各种智能化农业设施一应俱全。随着技术迭代升级,菜农手持一部手机,在家里就能完成4个蔬菜大棚的自动浇水、通风、补光、控温……在高科技的“加持”下,菜农实现了从“种大棚”到“玩大棚”的转变。

在第二站洛城街道屯西村,葛怀堂等寿光菜农的小康生活让主持人惊叹不已:通过“飞地模式”,破解了土地制约瓶颈,实现了规模化种植,促进了农业高效高质发展。在“飞地模式下”,葛怀堂一个蔬菜大棚一年收入二十五万元左右。白天,他和妻子开车去20公里外的农业园区种植蔬菜大棚;晚上,在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小区内享受高品质城市生活,过上了“白天是农民,晚上是市民”的幸福小康生活。

在洛城街道东斟灌村,“发展蔬菜产业,实现乡村振兴”已成为所有村民的共识。村民李万敏、李万庆兄弟俩热衷研究大棚高科技,他们改装的无人机,既可以给大棚喷洒降温剂,也可以给玉米等农田作物喷药。据介绍,无人机一天能喷洒30至50个蔬菜大棚。并且,兄弟俩不仅自己走上致富路,还为乡村振兴作出了贡献。

另外,栏目还关注了寿光的无土栽培模式、蔬菜衍生产品以及大棚内的各种“黑科技”……栏目组点评:30多年来,寿光蔬菜在国内领先的情况下,依然不停地探索、不断延伸产业链,一直向着品牌化、产业化发展。多年来,寿光不仅坚持做蔬菜的文章,而且把这一文章做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好。

本期《走进乡村看小康》栏目,在寿光乃至全国网友中引起广泛关注,大家纷纷为寿光的农业新技术、新农人点赞。

网友“想叫菁菁”表示,看到这样的先进科技、先进设备用于农业,内心十分激动,真心为农民们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感到欣慰与自豪。网友“晨光沐雨”说:“现在农村经济发展起来了,农业强了,农民富了,科技是引领农民奔小康的好途径。”“瓜果皆丰收,乡村好景象。农民勤劳作,村庄奔小康。国家农业盛,国力日益强。”网友“皮皮侠呀”的一首打油诗表达了众多网友的自豪之情。(寿光日报记者 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