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姥爷生前留下的部分珍贵证件,现捐献给组织,作为永久的历史见证。”日前,在热心市民郝军家里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捐赠:三本纸张泛黄的笔记、一支老式钢笔、九本书、一张《朱德青年队员证》、一张《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毕业证书》……他将姥爷生前留下的十八件红色革命文物全部捐赠,以便让更多的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精神。
郝军的姥爷吴寿亭系营里镇南岔河村人,1937年,17岁的吴寿亭参加革命,成为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的一员。随后,他跟随八支队南征北战,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浴血奋战。1939年,经组织推荐,他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学习,期间,他秉承革命精神,克服重重困难,成长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1941年12月,因参战伤及眼部,一心想着不给组织添麻烦的吴寿亭主动退伍返乡。虽有部队给开具的相关落实待遇证明,但吴寿亭返乡后对此闭口不谈,把功名放箱底后,积极参与到家乡建设中,直至1985年去世。对此,6月22日,寿光日报曾以《老物件“诉说”红色历程老故事重温红色记忆》为题进行了报道。
“姥爷临终前把这些革命文物留给了我,后来我无意中得知,《朱德青年队员证》《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毕业证书》等非常珍贵,因为拥有这些证件的须是战士中的优秀者,所以就想着如何让它们长期保存下去。”郝军现任寿光市公安局禁毒大队副大队长、三级警长,有着多年党龄的他深知革命红色文物的重要,后经与家人商量,决定捐赠这些珍贵的文物,让其发挥更大价值,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留存历史。
在得知一家人的想法后,潍坊农村干部教育实践中心党性教育运行管理科负责人王婷多次与郝军沟通,挖掘更多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王婷表示,近年来,寿光市深入挖掘本地红色资源,征集革命文物资料,广泛寻找收集线索,得到了众多热心市民的参与和支持,一件件革命文物再现了老兵们为革命胜利作出卓越贡献的真实历史。但有关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革命文物,郝军是第一个捐赠者,填补了寿光馆藏革命文物在这方面的空白,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弥足珍贵。
“我们一定管理好、使用好这些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让更多的群众从中感受革命精神、传承革命基因。”寿光市委组织部干教科科长程燕燕介绍,郝军捐赠的这些物件,不仅见证了革命前辈吴寿亭在革命战争年代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还为后人留下了一笔难得一见的实物资料。这些物件经整理、装裱后,将被送往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陈列馆作为馆藏文物展示,更好地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寿光日报记者 袁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