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承载记忆与温度的器物,以支离破碎的形式呈现在眼前时,碎掉的是遗憾,感伤的是人心。扔,舍不得;留,回不去。这像极了人生中的不完美,让人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但这个问题,有人却能给出答案。
“修复它吧。”在孙家集街道后杨村,有一位手艺人,他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将残缺变为极致的美,让破败的老物件重新焕发生机,他就是60岁的董方明。在董方明看来,用顺手的旧物,虽有破损残缺,但总归凝结了人生的细碎时光,承载了无法轻易忘却的记忆。修复器物,修复的是人与物之间的感情,补壶补盏,最终补的其实是人心。
金缮修复
他让残缺变成一种美
在家里,董方明专门辟出一间屋子,改造成自己小小的工作室。在这里,董方明让一个又一个的破损器皿,焕发出别样生机。在这里,惊喜随处可见,记者被几个金缮修复的茶盏、茶碗吸引了:灿烂的金色爬上了器物周身,有些状似流水细纹,因碎裂的随机而幻化出千奇百怪的形态,还有些金线纵贯杯身,像树枝、像溪流,别有一番情趣和美感。虽说这是修补残损后的痕迹,却给原先的器物平添了新的意趣。
“这就是金缮修复。”说起金缮修复来,董方明眼中满是神采。金缮意为“髹金缮物”,是一门修复残缺器物的手艺,以天然大漆黏合器物碎片或填充缺口,再用贵重的黄金涂洒在破碎的伤痕上,让破损的器皿化残为美,重获新生。金缮修复工艺适用范围很广,经常被用于修复瓷器和紫砂器,金缮不仅仅好看,而且好用,因为没有化学物质,纯天然,对人体没有伤害,所以被金缮过的茶壶可以继续用于饮茶。
工序繁杂
他让破损器物“涅槃重生”
金缮修复虽然具有环保、美观的特点,但工序相对复杂,从前期的清理、拼接、补缺,到后期的补漆、装饰,每道工序都需异常细心。“修复瓷器就好像做手术一样,要根据受损程度调整方案,还要不断跟客户沟通效果,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董方明告诉记者,要修复好一件瓷器,工期至少需要一个月。
为器物赋予新生的过程也不容易。看董方明修补需要耐心,看着他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拼接瓷片,调试位置,性急的人会起身离去,但他却专心致志、乐在其中。一进入修复状态,董方明常常废寝忘食,在工作台上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
修补中,用大漆作为黏合剂,将碎片黏合,以漆为底打磨得当,再用金粉、金箔修缮,从而使老旧而破碎的器物重新焕彩。上漆,光这一道工序就已繁琐无比。漆不能只上一遍,视器物损毁情况,酌情增减,上一层,干一层,循环往复,直到达到满意的厚度为止。干燥需要交给时间,而环境影响不容忽视,温度必须保持在25度,湿度控制在80%。董方明的工作室里,还放置了一个他自制的“阴房”。黏合好的器物,待在阴房中,才能快速风干使黏合的部分变得坚固。
“金缮中最漫长的一个部分,就是将黏合好的部分打磨、修型。你知道,有些器物打碎后直接缺了一块,那这个部分就要靠手工补起来。我需要不断地去调整形状,让其符合原来的模样。”董方明随手拿起一件还未完工的茶壶,茶壶拿来的时候就缺失了一小块,这缺失的需要靠董方明的“无中生有”修补出来。
修复情感
他让器物延续生命诉说新故事
董方明告诉记者,对不少金缮手艺人来说,修复的过程总是“痛苦又愉悦”的。大漆源自天然树脂,但极易引起皮肤过敏,长期与大漆接触,身体总会有瘙痒和红肿的痕迹,行内话叫被漆“咬”了。“开始接触大漆的第一年,我都会做好充分的防护措施,操作全过程都戴着口罩和手套,甚至我都买来了防护服,就算这样好的防护也难免中招,我的脸上、手上、胳膊上经常是红肿的,最厉害的时候,眼睛肿得睁不开。”即便如此,董方明对金缮的热爱依旧有增无减。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件完全一样的金缮好的物品。每一件金缮好的器物,因为破碎的裂痕不同,所以描金的纹路、修复的线条也不尽相同。金缮吸引董方明的地方也在此处,每一件需要金缮的物品,他都要揣摩裂痕的走向,估算怎样修复才能更加好看。董方明说:“每一条裂痕,都记录了发生在器物上的故事,都是主人留下的痕迹。来找我的顾客一般都不会催促我的进度,无论多久都愿意等,只希望东西能够修复好。”
因为黄金价格不菲,所以金缮一件物品的价格也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有些送来金缮的物品,其实修复的价格已经超出了物品本身的价值。”董方明说,客户们想要金缮的,其实不止于器物本身,更是上面所承载的与家人、朋友的牵挂。(寿光日报记者 刘菁菁 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