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头镇大坨小学于国玲:扎根乡村育桃李 追梦沃土寄深情

远离城市的繁华喧嚣,积极投身于农村教育。这对一名风华正茂的大学生而言,是一条艰难抉择的路,但于国玲选择了追梦乡村,她坚持把当一名乡村教师作为服务人民、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

2012年,从海南师范大学毕业后,于国玲顺利通过了寿光教师编制考试,成为台头镇大坨小学一名老师。大坨小学是位于寿光西北部的一所学校,这里有6个班、221名学生。在这里,于国玲收获了对教育满满的爱,更坚定了她要当好一名老师的信念:到教育最需要的地方去,做一名乡村教师。

追梦基层:

大学毕业回家乡

扎根农村献青春

于国玲1988年出生在侯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朴实善良的父母希望女儿长大后能成为一名教师,而于国玲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知识让更多孩子走出寿光农村到外面看看。于是,当很多同龄人在向往大城市的生活时,于国玲在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寿光,到农村当起了一名小学英语教师。

9年来,她扎根农村教学一线,致力于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研究实践,将自己的育人初心熔铸在平凡的三尺讲台,将自己对教育的一片深情播撒在乡村教育这方热土。

“现在寿光农村发展日新月异,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我也很快融入了他们的生活中。”于国玲表示,在大坨村工作后,她越来越喜欢这里,并在这里结婚生子,真正扎根在了这里。

而在教学工作中,于国玲也慢慢意识到农村与城区小学英语教学水平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普遍不高,主动性不强。她开始认真反思,不断探索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新模式。工作间隙,于国玲自学各种新型教学软件,从网络中寻找教学资源,研究适合农村小学生的教学方法。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她所教班级的英语氛围有了质的改变,学生英语学科素养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让乡村小学的孩子能享有城区孩子一样的教学资源,这是于国玲一直追求的目标。作为台头镇教育学区的英语学科带头人,于国玲还积极带领团队进行乡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2018年暑假,于国玲团队为学校申报了双线英语课程实验点,中外教师线上线下同步授课,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孩子们从原先的“坐着能写、站起来不会说”的“哑巴英语”,到如今的踊跃举手,争取与外教沟通交流,在教室里尽情享受着英语的快乐。通过实践教学,孩子们的英语听说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全国“双线英语”口语展示大赛、故事趣味配音比赛和寿光市小学生英语素养展示情景剧比赛等活动中,斩获多项荣誉奖项。

扎根乡村:

示范引领同进步

勇往直前追梦人

于国玲立足乡村小学英语教学实际及学生学情分析,积极探索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新模式,提出了“英语课程+”模式,以英语课为基础,加以英语绘本阅读、情景剧模仿秀、思维导图、快乐韵律、外教课堂等,拓宽学生英语学习的渠道,以全方位、全身心、全学科的浸润式的语言学习方法,搭建跨文化交际的语言交流平台,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使每堂英语课都“活”了起来,孩子们乐学、爱学。她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以及延时服务时段,围绕英语语言特色成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学习,锻炼了自我,营造了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

因为深知扎根农村教育“闭门造车”的痛苦与烦恼,因此当几位青年教师加入台头镇大坨小学时,于国玲主动与校领导商量,在学校里发起了“结对子传帮带”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做好青年英语教师由“入门”到“入格”的工作,提升学校英语学科教学水平。于国玲高度重视英语常规课教学,一年下来“推门听课”达几十节,把脉教学,问诊课堂,了解问题,努力帮助青年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突破思维定式,打造更高效的英语课堂。目前,学校里这几位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了扎实的基础,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

在任教期间,于国玲荣获了寿光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优秀小学英语教学能手”“优秀中国共产党党员”“优秀教师”等,并入选了2020年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奖励计划人选、入选2021年潍坊市新时代学科教育领军人才培养人选。

这一切,见证了一名乡村教师的成长与奉献,也见证了一名大学生执着的追求。于国玲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基层教师的青春诗篇,书写了其坚持在追梦路上的勇往直前。

是什么让她如此执着和坚持?是乡村孩子的希冀与梦想牵引着她,是乡村教师的责任与担当激励着她,是乡村教育的沃土与希望召唤着她。于国玲说,此生为师,无怨无悔。她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乡村教育的路上,用执着与真爱谱写更加灿烂的人生。(寿光日报记者 郑小菲 通讯员 刘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