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三农”智慧监管 箍紧村级“微权力”

“有了‘阳光三农’综合信息公开平台,很多政策都可以在网上看,村里的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结余多少,我们一眼就能看明白,也更放心了。”心中有疑问,上网一查便一目了然,稻田镇桂河一村村民董福国深深体会到寿光“阳光三农”综合信息公开平台的透明度和规范化。

乡村治理,必须管好村集体的“钱袋子”。资金、资产、资源(简称“三资”)监管,一直以来都是农村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焦点。为解决这一难题,寿光依托大数据中心基础数据统筹基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探索建成寿光市“阳光三农”综合信息管理监督系统。该系统集动态管理、实时监督、全程留痕、关联分析、智能预警等功能于一体,实现农村集体资产数字化运行、全流程监管,有效提升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惠民补贴资金发放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

管理:让基层“小微权力”晒在阳光下

“现在村里每一笔银行转账支出,都由村会计进入系统发出申请,扫描录入所有的项目合同、发票凭证、消费清单、村民代表会议决议等材料,再由村级主要负责人、村监委主任、总支书记、经管站长、街道分管领导完成审核,最后由村保管员和街道经管站记账员分别发出支付,整个流程缺一不可。”文家街道桑家营子村负责人介绍起农村“三资”去留问题时如是说。

这个流程,正是寿光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后,村级资金支出流程的一个缩影。为了促进基层“小微权力”更规范、更阳光,更好地服务“三农”工作,寿光市委办公室联合纪委监委、财政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单位立足源头治理,探索建立寿光市“阳光三农”综合信息管理监督系统,把968个村集体“三资”纳入系统统一管理,15个镇街区100余名会计、审计等工作人员通过系统处理日常业务。

“系统的运用,让报账人员有了更加规范的操作流程,让村庄的资金、资产、资源信息更加明晰。同时,也从源头上规避了村干部在‘三资’管理过程中的隐患。”作为较早将农村“三资”并入“阳光三农”综合信息管理监督系统的镇街之一,文家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数字化手段对监管赋能后,每笔开支信息全记录在了平台上,可倒查、可追溯。

“村级财务预决算、票据、凭证、资产资源流转、合同、债权债务等纳入系统统一管理,并通过建立数据间的勾稽关系,相互验证,形成闭环,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留痕溯源。”寿光市财政局工作人员介绍,平台通过完善和优化业务流程,建立资金、资产、资源、债权债务、合同等之间的内部勾稽、信息互通、关联审核等关系,实现对农村集体“三资”多环节、系统化、全程化管理。

据了解,该平台通过建立数据比对分析模型,对村集体“三资”管理、惠民资金发放异常信息数据同一平台展示、推送,主管部门对存在问题及时处理,同时为纪检监察部门查处违规违纪行为提供问题线索。

监督:23个惠民补贴纳入系统监管

崔之田,田柳镇人,2020年农机购置补贴13890元;刘春江,田柳镇人,2020年农机购置补贴30400元……打开“阳光三农”综合信息管理监督系统阳光惠民一栏,查询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可以清晰查询到2020年度农机购置补贴人员名单,以及每人的补贴款项。

记者了解到,平台将惠民补贴项目纳入公开查阅一栏,方便群众随时查阅。各项惠民补贴在发放之前,也有严格流程,首先上报单位将数据导入系统,系统将根据事先设置的风险点,自动与大数据中心的户籍、学籍、住房、殡葬等9类基础数据进行比对,形成存疑数据并推送上报单位,上报单位对存疑数据进行处理后,方可提报财政部门发放。数据比对及存疑数据处理情况以短信方式实时推送纪委监委和财政部门,进行全程监管。通过建立完善业务流程,优化比对逻辑,事前数据比对,事后公开公示等方式,提高了惠民补贴资金发放的精准率,避免违规冒领现象,前移监督关口,避免事后追责问责。

“惠农补贴实行登记造册、张榜公布,按照‘户申报、村评议、镇审核、县认定’程序,严格确认符合条件的补贴对象,核实补助范围、标准,确保补助对象准确无误,对补助条件发生变化的对象,及时停发、调整,确保应补尽补、该停则停。”在惠民补贴发放过程中,寿光市财政局还对惠民补贴资金实行专户管理,按照“一个补贴对象享受多种补贴资金,共用一个银行存折(卡)”的原则,直接转入补贴对象的“一本通”账户。

据了解,该平台纳入系统监管惠民补贴项目23个,寿光市11个主管部门、75个上报单位260余名工作人员通过系统比对数据、公开信息、监督管理。截至目前,推送“三资”风险点预警信息2.6万余条,通过系统比对和公开数据136万余条,发现并处理存疑数据3.5万余条,为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维护农民权益提供了“数字化”利器。(寿光日报记者 桑宏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