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寿光,开启新生活
1952年,李雪英出生在青岛的一个军人家庭,她性格耿直、豁达、乐观向上。18岁时,她来到了寿光。
“我的父亲是一名军人,他从18岁入伍就一直在部队,曾在打游击战时在寿光待过一段时间,他对寿光有着特殊的情感和情怀,这里留下了他的青春印记,这里还有他的一些老战友,所以当知道我要到寿光时,他第一个表示支持。”李雪英说,在面临工作中的抉择时,她总会想起父亲的一句话,“要到国家需要我们付出的地方去,尽己所能做事情。”这是她父亲践行的人生信条,也深深影响着李雪英。
离开自己生活的城市,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李雪英表示,刚到寿光时,她确实也会感到有心理落差,时常会困惑迷茫,但父亲的鼓励和支持,让她坚持了下来,并在这里生活了下去。
红色思想从小就在李雪英心田扎根,军人家庭崇尚主流价值,李雪英告诉自己:“寿光是父亲曾经奋斗过的地方,我也要在这里干出一番事业。”在寿光,她被分配到了卫生系统,她到护理学校进行了专业学习,自此开启了她的职业生涯。“受父亲的影响,我的性格开朗,克服了对生活条件的心理落差后,我也很快融入到寿光的日常工作生活中,还跟如今的丈夫相识、相知、相恋。”李雪英说,后来他们两人在寿光结婚,并扎根在了寿光。
热心公益,唱响“夕阳红”
“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生活才能有滋有味。”2007年,李雪英退休了,为了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她开始参加各种活动。她喜欢户外运动,经常跟着年轻人到户外爬山;她乐于奉献,热爱公益,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并鼓励身边的朋友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作为一名志愿者,李雪英力所能及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她把乐于助人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随时随地为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她加入了一个救援队,不管刮风下雨,也不管是晚上几点,只要是接到通知,她都会毫不犹豫地冲出去跟大家一起寻找走失人员。在寿光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期间,李雪英多次参加公益团队的志愿服务活动,她走进寿光老旧小区,打扫卫生,清理小广告和垃圾,在执勤点执勤;寿光全国文明城市复审期间,李雪英舍小家顾大家,无论雨雪天寒风刺骨,还是夏天里酷暑难耐,她都坚持每天带领公益团队志愿者在路口执勤,协助交警指挥交通,领导文明出行。在抗洪救灾时,她积极参加善德公益服务中心组织的义务活动,她到上口镇口子村堵过坝堤,给口子村送过饭、矿泉水,到纪台镇区的抗洪救灾物资仓库搬运、整理、清点物资……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李雪英更是义无反顾,加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积极参与各街道、社区、学校等组织的消杀活动,并走进圣城、洛城、古城、化龙等镇街的小区、学校、村庄,连续消杀42天,真正做到了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李雪英还为救援队捐赠了汽油,购买了消毒物品。她说:“以前我们是结伴找乐子,而今我们是抱团做公益。”(寿光日报记者郑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