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棚黄瓜遇到了好行市,这可把洛城街道浮桥村菜农付良学乐坏了,自打大棚黄瓜上市以来,两口子干劲儿十足,从凌晨三点进棚,直到下午“收工”……这位从父母手里接过“接力棒”的棚二代,正踏踏实实地走在致富路上。
棚二代坚守初心15年,提质增产收成好
“今天摘了1000多斤,七点多就送到了批发市场,收购价每斤4.4元,不错!”来不及多说,付良学便一头扎进了棚里,仔细地给黄瓜蔓疏花、打叶。
今年38岁的付良学是位地地道道的农人,23岁结婚那年,他从父亲手中接过了第一个大棚。“那时候也没想其他的,觉得有老一辈儿带着,从来没担心种不好棚。”就这样,付良学一种种了15年。
走进付良学的大棚,满棚的翠色立马映入眼帘,一根根顶花带刺的黄瓜挂在藤蔓上,远远看去,如同一串串翠珠。“现在正是盛果期,每天都能摘,眼下黄瓜的行情不错,再加上咱家的黄瓜品相好,每天发市场时都很抢手。”付良学说,现在的黄瓜价高,要按正常瓜的身量摘下来,还有点舍不得,就盼着多长大点,分量重点,多赚点钱。
90多米的大棚走完一小半,筐里的黄瓜已经渐满,接到妻子的电话,付良学骑着电动车又赶往自家另一个大棚。“这个大棚是去年刚建好的,190多米,花了50多万元,位置在俺们村的高端蔬菜生产基地。”和老棚相比,付良学新建的大棚可谓“高大上”,他告诉记者,因为大棚种的是大黄瓜,只装了自动放风机等自动化设备,“如果棚里种上小黄瓜,补光灯、自动打药机、水肥一体机等设备也要弄上。现在种大棚,除了经验外,还要靠科技,这都是让蔬菜提质增产的关键。”
付良学告诉记者,种棚也不是轻快活儿,他和妻子一般不到凌晨三点进大棚,早上7点多就拉着摘下的黄瓜去市场发货“。种大棚哪有轻松的,里面都是辛苦活儿,早饭、午饭基本都在大棚里吃,只有晚饭能回家吃,好在一切辛苦都能体现在收成里,值得!”看着满棚的黄瓜,付良学开心地笑了起来。
大棚用上高科技,日子有了好奔头
中午时,付良学拿出手机,利用休息的片刻,开始跟微友们交流起来。“种大棚也得不断学习,有什么好技术、好品种,和全国各地的种棚能手们交流交流,肯定有好处。”
付良学说,现在种棚不仅靠资金投入,还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去钻研管理技术、种植技术“。老一辈人种大棚,主要靠的是种植经验,但竞争意识差、创新意识弱,一些好的种植技术、种植方式,他们接受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我们年轻一代不一样,敢干、敢闯、敢试,最重要的是懂得借助互联网,获取更加便捷的信息和先进的技术。如今建起了新大棚,引进了很多高科技、新设备,产量更高了、品质更好了,收入能翻番。”
边说着,付良学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茬黄瓜的收获期在3个月左右,一年种两茬,按照现在黄瓜的市场行情,两年内建大棚的钱基本就可以赚回来了。“以前考虑的是攒钱、赚钱,现在要考虑拓宽致富路。我打算再建个新棚,如果我们两口子忙不过来,就直接雇人干,可以说,这是一笔长远的‘买卖账’。”
“种大棚也要与时俱进,寿光给菜农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创业平台,好蔬菜、好品种在市场上都很吃香,所以,今后大棚要择优选种,再加上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过上好日子不是空话。”对于将来的生活,付良学充满信心。(寿光日报记者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