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草编工艺 留住乡愁记忆

草编,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回想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家里的生活用具很多是编织而成的,像簸箕、笸箩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生活用具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编织品由生活必需品向工艺品慢慢转变。

近日,记者来到侯镇草碾子村,这是一个有着多年草编历史的村庄。今天我们走近李永先,听听他和草编的故事。

安静的午后,56岁的李永先正坐在马扎上聚精会神地用茅草编织“茅囤子”,身旁是各式各样的草编产品。一双生满老茧的手,在茅草之间来回穿梭。剪、折、插……没过多久,一个结实美观的草编艺术品就完成了。

在草碾子村,草编的历史可追溯到六百多年前,据记载:“明洪武二年,始祖从山西移来即以草编为业。”李永先介绍,从他记事起,村里男女老幼都会编织,不论是农忙之余或是饭后闲暇之际,大人的手上总是能看见草编的身影。“上到七八十岁的老太太,下到背着书包的学生娃,草碾人都会草编。”

以前,草编是草碾人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靠着草编,草碾人的日子越过越好。19岁那年,李永先开始做起草编的买卖。“父老乡亲们编出来的草编,我收购后,就去潍坊赶大集,那时候赶一个集就能赚二三百元钱。”李永先说,现在他的草编生意也越做越红火,通过外贸公司远销到西欧、美国、英国等,目前他销售的草编产品有锅盖、茅箱子等20多种,手艺精湛,美观大方。

李永先笑着说,他所售出的草编产品,所用的草都要选择最好的,经过一系列准备工作后,才能开始编。普通大小的“茅囤子”,他一天就能编一个,大的则需要两三天。这么多年,无论是自己编还是外出收购,李永先都会首先把好质量关,这样买到它、使用它的人,内心才会感到舒服。

随着客户需求的增多,如今草编产品也有了更多种类,花篮、花瓶、茶具垫、果盘等各种草编作品应有尽有。传承之外更需要创新,如何结合当代人的审美创造出新颖的草编制品,也是李永先一直在思考的方向。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草碾人,李永先说,他会继续用双手把这份带着浓浓草碾印记的技艺,在创新中传承下去。(寿光日报记者 刘菁菁 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