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籍史,如同中国历史一样,光辉灿烂,源远流长。近日,在寿光世盛民俗博物馆内,展出了唐代经卷、清代诗集……一本本古色古香的古籍皆是国之精粹,韵味无穷,尽显中国古代书籍之美。
一册册“斑驳”古书 尽显文化历史韵味
“展出的有50余部珍贵善本,另有唐宋写经数卷,时间跨度自唐至民国,均为寿光民间收藏的古籍。”作为馆长,也是此次古代书籍的收藏者——刘继武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小心翼翼地打开玻璃罩,拿出了一本《左传选》。
“这是艺海堂藏版,说到古书籍,很多人非常熟悉,但对于收藏和修补,了解的人并不多。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发明纸和活字印刷的国家,我国纸质图书的发展历史远比其他国家要长得多。由于纸张不像瓷器、玉器那样容易保存,在目前的收藏行业中,古书籍的收藏只是一小部分。”作为古代书籍收藏爱好者,谈起这些,刘继武稍显遗憾,他告诉记者,由于纸张有怕湿、易燃、不易保存等缺点,能完整保存到现在的古书籍数量较少。
在展馆入口旁,一部特别的经书展示在显眼位置,乍一看,纸张残破不堪、满是斑驳。“这是宋代的一部经书,经过历史的沉淀,它身上已沾满岁月的痕迹,但这并不影响它的价值。”刘继武说,古籍最常见的损坏有虫蛀、鼠啮、霉蚀、粘连、酸化、老化等,修复通常要经过揭、脱、补、托、裱、衬等细密工序,“说起来容易,修复可不仅是几道工序或花费时间的事,更多的是需要耐心、细心、用心。”
刘继武告诉记者,有些藏书经过长时间的密封存放,尤其是一些厚书页的书籍,书页霉变、粘连是很常见的一件事。“修补古籍的程序非常繁琐,比如将因霉变粘在一起的古籍包上毛巾,外面再裹上纸,放在特制笼屉里蒸;然后要‘揭’,将蒸过的古籍外纸轻轻揭开,揭不开再蒸,然后再揭,直到册页全部揭开;再后面是‘托’,揭开书页背面,贴一层纸,而后上墙绷平……经过一番处理后,最后用经过特殊处理的同色纸张,对古籍进行修补。”刘继武说。
在刘继武的引导下,记者来到放有一套奎壁诗经的展柜前,“你瞧,这套书籍就是修复后的,就连外面的书套布料都是用清代的布料还原的。”刘继武告诉记者,唐代以前的古籍,主要是以手工抄写的形式传世,到晚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书籍才得以快速普及。由于纸张难以保存,又有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到现在,唐代的写经已经很少,宋代的雕版印刷书籍更是稀若星凤。早在清末民国时期,就有“一页宋版书值一两黄金”的说法,一部保存完好的宋版书出现收藏市场上,必定引来众多藏家的追求。
为藏书“续命” 促进文化传承
采访中,记者获悉,此次刘继武展出的古代书籍,均来自寿光民间,是他多年四处奔走,坚持“寻宝”所获。
“有的书当时是花一块钱买来的,现在市场价值翻了上千倍。”刘继武告诉记者,寿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被称为“人物辐辏之地”,素有“衣冠文采,标盛东齐”之美誉。明清时期,寿光考中了进士、举人、贡生和监生近一千二百人,著书立说的也很多。所以,寿光的古籍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只要打听到谁家有古籍,我就上门求取,有时候去好几趟,哪怕吃到闭门羹也不在乎。对于喜欢的书,即便再难,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刘继武坚定地说。
古代书籍深受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也反映出不同时期书籍生产、收藏的背景与境况。刘继武表示,个别古书籍被虫蛀过,还滋生了许多霉菌,他刚开始接触古籍时,也有过敏反应,手上、脸上会生一些红疹子,“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些古籍保护并保存下来,留住历史文化,是十分有意义的。”刘继武说,现在他就是和时间赛跑、为古书“续命”,抢救、修复和保护更多古书籍。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作为一名文物及民俗物品的收藏爱好者,多年来,刘继武收集了各类藏品2000余件,其中,自汉至清各个时期的名碑拓片极具研究价值,如东汉乙瑛碑拓、唐多宝塔碑拓、北魏贾使君碑拓片等。古代书籍收藏仅是其藏品中的一类。
“本次展览旨在充分挖掘展示寿光丰富的古籍资源,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书香寿光’建设。”刘继武告诉记者,此次展览持续至12月7日,采用“实书展、线上展”同步进行的方式,扩大公众参与力度,让珍贵典籍走近大众,促进文化传承,感知历史文明。(寿光日报记者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