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数据为王的时代,农业领域同样如此。随着农业大数据的应用,使得农业更加智能化、高效化,也为农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大数据总是“高”在云端,近年来,寿光纪台一家本土企业手触云端,独立自主研发了“智慧农业物联网管理平台”,让大数据在土地生根。
一家成长于最基层、与土地最为密切的寿光纪台农业企业,靠什么在顶尖农业大数据领域闯出一片天地?12月6日,我们来到位于纪台镇丁家尧河村南的寿光市翔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探秘其连接云端与泥土之间的“阶梯”。
农业物联网助力标准化生产
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的蔬菜,这离不开冬暖式大棚的发明推广。而要一年四季都能种植蔬菜,除了必备温室大棚,让大棚保持相对恒定的环境同样重要。以往,温室空气温湿度的检测需要人工到现场查看,不仅在时间上有延误,如果遇到气温骤降或者温度突升等异常情况,常常措手不及,错过补救的最佳时间。
现在,传统农业有了“智慧大脑”。12月6日,翔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育苗大棚内,一座气象站静静地立在中央,时刻自动采集温室的环境信息。9:33,大棚内的温度高于设置温度,塑料顶自动打开;11:14,大风突袭,短短一分钟内,棚顶就全部自动合上。自主测温、自动控制,全程不需要人工操作,这是翔天科技自主研发、生产的“智慧农业物联网管理平台”的功能之一。不止温湿管控,该平台可实现光照强度、灌溉施肥、雨雪防范、风速风向等12项全自动远程管理功能。
翔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肖建平介绍,智慧农业物联网管理平台通过对采集的环境数据进行科学分析、预测,设定关键环境数据的临界值,一旦达到临界值,平台就会自动打开或者关闭卷被、排风设备等,完全不需要工人进行操作,不仅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降低了人工失误导致的生产风险,使生产更规范标准、有序高效。
模型化种植赋能“寿光模式”推广
标准化、智能化、实用化,这是翔天农业“智慧农业物联网管理平台”的三大特点。凭借此三大优势,目前,该平台已经覆盖全国200多个园区,陕西安康市汉滨区冯家坝园区就是其中之一。
冯家坝村设施农业起步较晚,工人大多来自本村及周边农民,缺少经验和种植技术、工作效率低等问题,曾一度成为制约园区发展的瓶颈。“安装了智慧农业物联网管理平台后,工作效率高多了。”园区相关负责人感叹,安装了“云平台”,不仅让种菜省力气,系统还“自带技术”,解开了园区技术人才匮乏的“死扣”。他举例说,什么时候该追肥、施用什么样的肥料,打开平台一目了然,“相当于聘请了一个24小时在线的技术员”。
现在用手机管理大棚已经很常见,与之相较,翔天智慧农业物联网管理平台则更为“智慧”。“我们研发的大数据平台,具备自主计算能力,可以进行主动管理。”肖建平介绍,以水肥一体化系统为例,平台会对大棚土壤检测数据进行主动运算,根据计算结果,确定干湿度及所需营养成分,甚至不需人工控制就可以实现自主灌溉,“真正实现了‘云种菜’”。肖建平表示,通过现代农业的发展,设施蔬菜已经有了明显的增产增收,但想要完成进一步突破,标准化、智能化就成了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而智慧农业物联网管理平台为“模型化种植”提供了解决方案。他解释,所谓模型化种植就是基于汇聚的当地农业环境大量数据,再由专家进行分析、优化、调整,在云平台中设计、植入符合当地气候、土壤等种植条件的“种植模型”,园区可根据“种植模型”提示信息进行农事活动,或者采用全自动化实现,从而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数字化和智慧化的应用为农村这片土地带来更广阔的未来。据纪台镇党委书记李伟祥介绍,智慧农业物联网管理平台在让土地肥沃可持续的同时,更让农民“知天懂地”,即使是缺少种植经验的“新手”也可以像专家一样完成种植,为“寿光模式”在全国各地的复制推广提供了“芯动力”。
自主科技创新驱动农业智慧化
在寿光翔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云物联生态展厅内,研发人才团队展示放在了最为醒目的位置。翔天农业负责人刘朋朋说,这是农业智慧化的“最强大脑”,这支十五人的团队,人均在阿里和腾讯等行业内顶级公司供职五年以上。
“翔天的核心就是创新研发。”据介绍,该公司生产的水肥一体机曾用实力征服了要求严格的美国客户。2019年,美国客户联系到翔天,希望能生产一批智能化水肥一体机,要求对肥水的精准度精确到毫升,很多生产商望而却步,翔天接下订单,用了半年时间研发,通过将医用设备技术和农业装备结合,生产出了全球第一台毫升级的水肥一体机,现在该款产品供不应求,已经出口应用到近10个国家和地区。
农业智慧化关键是芯片,翔天自建研发团队,从芯片写程序,到终端应用,全部自己研发。2018年,翔天在全国自建多个农业园区的基础上,向农业物联网云计算转型,从阿里和腾讯行业内顶级公司高薪招募研发团队,瞄准当前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研发,利用3年时间研发了一整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云平台,且配套设备全部实现自主生产。目前,翔天已经发展成为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拥有自主完善的产品设计,农业云平台生产组装、施工安装体系,提供全套水肥一体化种植方案的平台公司。
从传统农业模式,变成田间有设备、管理有“大脑”,翔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然跃上了“云端”,成为了国内为数不多,省内唯一一家能够自主研发大数据平台的农业科技公司。
发力大数据加速“云端”整合布局
在庞大的农业生产环节导入更先进的生产要素,不仅让更多的生产者受益于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与高效,也为翔天农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新的时代,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
“大数据为宏观调控创新带来了新机遇,将成为决策者的重要依据”,李伟祥介绍,“市场经济行为带有盲目性和自发性,在农业领域最突出的体现就是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波动,是直接影响农民稳定收入的重要因素,而通过海量数据分析,能够提前预判未来市场行情,并通过期货套保等方式提前锁定农产品价格,能够有效避免哄抬物价、恶劣竞争等市场行为,实现宏观调控前置化。”
“大数据在农业生产的运用,不仅‘涉农’,更‘涉业’。”刘朋朋介绍,从“涉农”角度,它涵盖农业生产过程的全要素;从“涉业”角度,它涉及产业链全过程各个方面的数据,比如销售、加工、效益等产业大数据,消费群体、品类、数量等消费大数据。大数据不仅可以用于指导农事生产、辅助农业决策,提升产业品质,更重要的是可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实现效益与数量、质量并行。
“同时,通过翔天智慧农业信息平台,可以了解到所有园区的农事活动。哪个园区哪种产品即将成熟,通过平台就可以全部显示,而且可以追溯到全部种植流程,我们可以提前将供应信息推送给采购方。同样,园区何时需要种苗、肥料等信息,我们也可以通过平台及时获悉,并为园区推荐最适合当地种植条件的品种品牌,将服务进一步延伸,从而促进让粗放农业转为精准的效益与数量、质量并行的现代化农业模式。”
以“打造农业智慧化的华为”为己任的翔天农业,正依托海量数据,致力于农业科技领域的星辰大海,并将在农业智慧化领域展现无限潜力。为“寿光模式”和智慧农业贡献“寿光芯”,这是寿光上下和寿光企业的共同担当。(寿光日报记者张春萍通讯员慈树浩)
【记者手记】
政府服务推动 企业加速发展
这是记者第二次走进寿光市翔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第一次,是在今年春天里。彼时,企业新投资建设的种苗示范区面临土地用地问题,纪台镇企业服务专员黄爱文多方沟通,协调丁家、同兴两个村,在最短时间内流转出150亩地。现在,这片土地上规划建设的12个冬暖式育苗大棚、2.5万平方米全智能联栋温室和1个展览展示大厅已投入使用。在寿光市和纪台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帮扶下,翔天正全力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从土地迈进云端,发力大数据。
帮助企业顺利成长、实现蜕变,纪台镇把服务作为破局的“金刚钻”,用高品质做精“瓷器活”,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优化营商环境成效显著。在当地,像翔天这样与设施农业息息相关的企业还有很多,但大多零散生产经营,发展空间受限。今年,纪台镇规划建设了占地150余亩、拟投资1.2亿元的农业大棚装备产业园项目,实现了大棚装备产业的集约化经营和集群式发展,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沃土,注入了动力。
这一项项的举措背后,是政府为企业和经济服务的真心和决心。正如翔天农业负责人刘朋朋所感慨,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服务力度越大,就会为企业发展打造更加广阔的舞台。看见政府部门时时为企业事宜奔波忙碌的身影,坚定了企业在这里完成“打造农业智慧化的华为”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