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街道垒村郑宝慧:醉心银饰收藏 弘扬传统文化

金银饰品被中国人使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明清至民国时期,银饰更是最常见的饰物之一,民间因此有了“无银不成饰”的说法。如今,有些人的家中依然保存着各式各样的银饰,那些年代久远的银饰,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历史与辉煌。在古城街道垒村,郑宝慧就是一位老银饰收藏达人,多年来,他收藏了大大小小六十余件精美绝伦的老银饰品,用行动诠释着自己对民族文化的深深敬意。

一件老银饰

承载一份美好寓意

来到郑宝慧的收藏“工作室”,大到20厘米的银腰牌,小到直径只有1厘米的银耳饰,一件件精美的银饰造型十分别致。做工精巧的银手镯、玲珑别致的银发簪等,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一起。

“小时候,常看见祖父手工制作银饰,耳濡目染下,我也对银饰十分感兴趣。”郑宝慧告诉记者,自己今年41岁,祖父生前是一位银匠,故去后给家人留下一些民国时期的银挂锁和头饰。“银饰丰富的样式,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过去人们的文化生活习俗,收藏银饰,犹如欣赏一幅民间民俗画卷,给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正是因为自己对银饰的这份理解,从多年前,郑宝慧便留心“寻找”这些留存在民间的老银饰。

“这些老物件都是从民间淘来的,也多亏了朋友帮忙,知道我喜欢这个,只要他们知道谁家有个老物件,都会第一时间通知我。”郑宝慧说,自从自己开始收集以来,银冠、发簪、手镯、银锁、银挂饰……此类的银制品开始越来越多,其间更不乏市面上少有的精品。“这是鱼化龙银挂件,挂件呈龙头鱼尾之势,寓意金榜题名,这件器物是我从朋友那里买来的,线条细腻,手工非常细致。你看,龙头、鱼尾都非常清晰。”的确,和现在市面上流行的金银饰品不同的是,这样的老银件,单从形态、外观上看就有一种岁月的痕迹,“这些银饰不仅承载着老技艺,更承载着一段历史文化,越看越有韵味。”

拿着一个银压襟,郑宝慧像解说历史般,向记者介绍起压襟为何物。“压襟指的是古代女子挂在胸前的配饰,古代女子一般会在节日或重大场合将压襟佩挂在衣襟的右上方,它的作用有装饰、美化和固定衣襟。压襟既可以作为生活用品日常使用,也可以作为观赏把玩的艺术品,同时也是用来显示华丽富贵的吉祥装饰物。”郑宝慧告诉记者,老银饰有着丰富精美的图案,有和合二仙、暗八仙、芝草兰花、麒麟送子、福禄寿喜、十二生肖、吉祥文字等等,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盼。

花卉银钗

保护文化精粹

传承传统文化

采访时,郑宝慧拿出一面刻有麒麟送子图案的银挂饰给记者展示,巴掌大小,正面是麒麟下凡,童子手持莲花,骑在麒麟背上,其造型逼真,线条流畅,底部有五个同样材质的小铃铛。郑宝慧介绍,这是“麒麟送子”银锁,明清时期我国金属锻造工艺得到了空前发展,银饰的加工工艺更加丰富多样,錾刻、镂空、镏金、掐丝、镶嵌等工艺大量应用于饰品中,錾刻、镂空、掐丝是银饰加工中比较常见的技法。錾刻、镂空是先将银锤薄,再用錾子錾镂出浮雕的效果,或錾上丰富多彩的纹饰。“对于一般的饰品来说,面积越大,表现力越强。虽然我们也常见錾花金饰,但大都细小、简单。而银饰的面积和体积都较大,因此能有更丰富的花纹和装饰,也就有了更多的欣赏价值。”

“麒麟送子”银饰

郑宝慧不仅是个银饰收藏爱好者,更是一位有心人,他告诉记者,自己在多年间曾苦寻过不少老银饰物件,有些更是花重金求得。“但也有求而不得的时候,我记得曾经遇到过一件自己很喜欢的银饰品,但对方就是不卖,对方想把银饰当成传家宝传下去,我心里觉得十分遗憾。”

郑宝慧告诉记者,现在纯手工老银饰渐渐稀少,价格逐年上涨,升值潜力很大。“我现在手头上的藏品多是民国时期的物件,老银饰是匠人手工制作的,它承载了传统文化、民族情感等。传统的手工银饰做工考究、图案精美,虽然目前银饰在众多收藏品行列中并不显眼,但我相信将来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与此同时,记者注意到,这些老银饰物件多已发黑,呈现一种古感。“对于收藏老银饰的人来说,品相越老越好,银饰品变黑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因空气和其他自然介质中的硫和氧化物等对银都有一定的腐蚀作用,佩戴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一些微小的斑点(硫化银膜),久而久之会扩散成片,甚至变成黑色。”郑宝慧说,对于难以去除的黑锈,可以用专门的擦银布或洗银水轻轻擦拭洗涤,但这种方法尽量少用,多次擦拭会产生痕迹,影响银饰的美观效果。

“前几天我还去寿光世盛民俗博物馆做了一次展览,就是希望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来保护这些遗留下来的文化精粹,也希望通过展览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郑宝慧表示,今后,他将继续尽己所能,搜集、收藏更多的老银饰,进而传承下去。(寿光日报记者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