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3个项目新入选第五批省级非遗项目

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寿光市仓颉造字的传说、葫芦雕刻、永胜堂中医骨伤疗法3个项目正式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寿光市已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项,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4项,寿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9项。

“这种非遗进社区的活动很好,可以让孩子们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纪花园社区活动中心,居民李阿姨跟记者说,现在这些非遗作品都很少见了,而且对于很多小孩来说,他们都没有见过。该活动的举办得益于寿光市开展的“非遗进社区文化共传承”活动。

活动现场,非遗传承人王建美老师悉心地向居民们介绍面塑的特历史、特点并进行面塑展示,手把手进行面塑教学,居民安静地听讲、耐心地制作,捏出了出了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卡通人物、小猪、花朵等。寿光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活动不仅传承了非遗文化,让居民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还有利于建设和谐幸福社区。

在圣城街道崔家小学校园里,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舞蹈剧——《百鸟朝凤》正在进行排练。排练场上“,云彩”翩跹,百鸟传唱。孩子们身着不同角色的服装和道具,踏着鼓点,时而小步舒缓行进,时而快步喜悦奔跑,校园内欢声笑语,孩子们都沉浸在非遗文化的熏陶之中。

《百鸟朝凤》是结合地域特色,融歌、舞、戏、剧于一体的特色舞剧,该剧风格独特,以鸟喻人,以戏感人,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13年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传承和保护这一非遗项目,圣城街道崔家小学组建了学校艺术队,开发了非遗校园校本教材,开设了非遗文化校本课程,每天下午放学后集中排练,让学生家长和村里老人也参与其中。

打板就唱曲艺艺术传承中心也是“非遗进校园”活动的组织单位,自9月份以来,中心在建桥小学、实验小学、圣城小学等开展曲艺非遗传承进校园活动,共培养了170余名传承人,得到了老师、家长和学生的一致认可。

为广泛宣传非遗保护知识,深化非遗项目保护,增强民众对非遗知识的了解,2021年,寿光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积极开展了“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公益传习班”等系列活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以寿光非遗项目技艺展演、技艺知识传授等多种形式先后走进实验小学及向阳社区、德馨苑社区、万华社区等。该活动今年举办了20余场次,涉及非遗项目10余项、项目传承人10余位,受到学校师生与社区居民的好评。“我很喜欢这些民俗文化,只是平时没机会学习,没想到免费的培训能送到自家门口,老师们教得都很认真,我准备学完剪纸再学点其他的,在家还能教教小孙子。”在德馨苑社区,学习剪纸的李大姨开心地说。

同时,在寿光书城、寿光历史文化中心建设了非遗实践基地,让青少年体验非遗“。今年3月份,寿光非遗实践基地已正式开始运转,我们每月都会组织传承人和市民开展非遗实践活动,不仅为居民提供专业指导及服务,还能让居民充分感悟非遗文化的魅力。”寿光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说。

非遗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其延续离不开传承人。为鼓励和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寿光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加强传承人管理,制定了《寿光市代表性传承人考核标准》《寿光非遗讲师团选拔方案》,还通过定期召开代表性传承人座谈会、集中培训学习、交流等形式,不断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目前,寿光市拥有山东省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潍坊市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1人,寿光县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6人。

为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寿光市完成了“寿光非遗街”的初期建设,它是寿光探索非遗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之路的一次创新尝试,使非遗保护传承有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场所,有助于带动非遗传承、培训和与民众互动的常态化。通过作品展陈、现场技艺展示和非遗培训、体验于一体的模式,让市民对非遗既有具体感性的认识,又有亲身体验的经历,从而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

“下一步,我们将创新非遗保护、传承、研究的方式方法,将传统与时代相结合,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寿光市文旅局负责人表示。(寿光日报记者 高斌 通讯员 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