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市融媒体中心
“一体两翼”实现融合“破冰”
刘增欣
内容摘要:媒体融合是党中央提出的舆论宣传工作的新方向,融合不是简单的加法,如果不能做到1+1>2,发挥不出媒体融合的集聚、放大、重组、提升作用,就失去了融合的意义。但是,融合往往面临着诸多难题,只有把体制、机制、架构、考核等调整到位,激发出全员干事创业的激情,才能真正体现融合的本质,发挥融合的根本作用。
关键词:媒体融合;机制创新;考核办法;运营管理
近年来,媒体融合驶入快车道,各级媒体都拿出了自我革命的勇气,把融合发展摆在了重要战略地位。
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中,由寿光日报、寿光广播电视台共同组建的寿光市融媒体中心,紧紧创新理念,将体制、机制、人员、管理、运营破壁融合,盘活了整盘棋,形成了高效、积极的运营之路,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化、造血强劲的媒体融合之路。
一、体制回归,创新融合
媒体融合,这是时代所呼所唤;体制回归国有,这是扫清融合前障碍的关键一步。寿光市两家主流媒体的融合,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体制归属。
(一)党媒姓党,坚守主流媒体阵地作用是时代的呼唤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2020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会议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媒体融合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中宣部要求自2021年开始,基本实现县级融媒体中心全覆盖。在“十四五”规划当中,媒体深度融合战略的方向目标也表述得相当清晰,那就是“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
在“党媒姓党”的大环境下,坚定主流媒体阵地作用,成为县域媒体发展需要率先破解的题。
(二)强强联合,创新体制打通媒体融合之路
融合前,寿光日报、寿光广播电视台作为本地两家主流媒体,竞相发展、实力相当。寿光日报社拥有两个全国统一刊号,微信号、抖音号稳居全国县级报新媒体前五强,年营收3000多万元;寿光广播电视台拥有2个电视频道、1个广播频率和1个广播“村村响”平台,微信号、微博号占据全国县级电视新媒体前十强,年营收4000多万元。
要融合,寿光日报传媒有限公司体制成为了最大障碍。寿光日报于1993年创刊,2004年全国县市报大整顿,寿光日报社改革改制为寿光日报传媒有限公司。2019年,由寿光市财政出资,寿光日报传媒有限公司由民企变国有,确保了“党媒姓党”和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绝对领导权,为两家媒体最终融合铺平了道路。2019年11月4日,寿光市融媒体中心挂牌成立。
(三)积极争取,赢得党委政府政策全支持
寿光市融媒体中心组建完成后,整合原有骨干力量,主动优化资源配置,打造了一支在新闻宣传方面拥有“三头六臂”、“无所不能”的铁军队伍。
中心除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记者队伍外,策划、导演、主持、拍摄等人才一应俱全,每年政府部门几乎所有的视频片、各乡镇观摩视频片、对上级部门汇报的视频片和PPT,全部交由寿光市融媒体中心制作。制作的反映市政府大型年度史诗级工作、总投资100亿元的水利工程大会战纪录片《铸禹魂》,感动了全市百万人民;由中心文创部门策划制作的《蔬菜改变中国》寿光城市精神特色纪念品,成为政府部门唯一特色礼品。
一流的服务能力,赢得了政府各级部门的重视和信任,政府将购买新闻服务已经纳入制度化。近两年来,市委、市政府各项奖励补贴综计达到近6000万元。
二、一体两翼,迈出发展新步履
融合,实现了强强联合,形成了“一体两翼”的新格局,注入了快速发展的新动能,实现了业务发展的新突破。“一体”即一个大的宣传网络阵地,上面集成了传统媒体、PC端媒体、手机媒体、云媒体等各种媒体形态;“两翼”即活动策划和技术支撑。
(一)阵地全覆盖,密织宣传大网络
融合以后的寿光市融媒体中心,拥有了丰富的宣传网络阵地:两张全国统一刊号的报纸(寿光日报、北方蔬菜报)、两台(寿光电视台、寿光人民广播电台)、一网(中国寿光网)、两端(“寿光云”APP、“蔬菜云”APP)、一校(中国寿光蔬菜视频云校)、一平台(广播“村村响”应急平台)、27个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号等同频共振,受众达650余万人。
融合以后,寿光市融媒体中心建立起了一张宣传阵地的大网络,每天召开新闻晨会,将新闻线索汇总、分发、安排至不同的部门和平台,采集、制作、发布不同风格、适合不同宣传平台、适应不同层次读者阅读习惯的新闻,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宣传格局。2021年11月,寿光突降大暴雪,记者凌晨5点上阵采访、拍摄,半个小时后第一批短视频作品发布,一个小时后微信公号文章刊发,当天报纸、电视全方位进行了报道,综合发布文章、图片、视频共计100余篇(条)。
(二)加强策划活动,媒体公信力实现新突破
经过体制、机制等全方位调整,寿光市融媒体中心的宣传实力大大增强。主题宣传紧扣中心工作,围绕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城市发展亮点、社会热点事件、媒体社会责任等方面,策划组织了大量体现媒体社会责任感的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质作品。疫情期间,组织了《我们都在一线》战疫纪念特刊,凝聚干事创业的正能量;台风过境寿光带来特大洪水灾害时,组织了《洪水无情人有情》活动,全方位报道了寿光人抗灾的英雄画面;承办了山东农民丰收节、寿光发展大会等大型活动,彰显了一座城市的形象。
(三)综合发展,强化技术新支撑
融媒体的发展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撑与引领。寿光市融媒体中心深谙此道,在技术支撑引领方面,舍得投入、舍得功夫。投资1600万元,建设了一流的数字化媒体平台,对山东省最高标准对生产管理指挥调度系统、高清电视设施、融媒体管理分析发布等五大系统进行了整体提升改造;加大了VR、AR和流媒体、超高清等技术培训,聘请专业技术团队对“寿光云”APP进行深度技术开发与整合,2021年4月,“寿光云”联合移动公司、山东电视台“闪电云”等,首次5G+VR直播菜博会开幕式,全网转发量达到了1.6亿余次。
三、高效运营,造血促进新提升
理顺体制,扎好框架,提升运营效率,这是保障融合后事业发展的关键。
(一)四个管委会,搭建管理新体系
媒体融合后,不同身份、不同管理制度下的人员融合到一起,如何加强管理、实现提质增效,这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大难题。寿光市融媒体中心实施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的模式,重新构建了组织、干部、薪酬、制度“四大体系”。实行中心党委领导下的编委会、经委会、管委会、技委会管理运行机制,运营效率大幅提升。
建立健全科学考核评价机制,激发人才活力和潜力。将政治素养、业务水平、创新能力、职业道德等内容纳入考核指标体系,每年度对所有中层干部实行竞聘上岗,一般岗位由主任与员工双向选择。制定《寿光市融媒体中心员工考评管理办法》,按照实绩对所有在职员工进行量化考核,考评结果作为年底员工续签合同、评先评优的依据。2022年的双向选择,有3名员工落聘。
(二)打破身份,以绩定薪激活力
目前,融合后的寿光市融媒体中心有500多人,既有事业编人员,也有“参照事业编管理”的人员,还有招聘的企业编员工等。
在具体考核中,一律打破人员身份限制,全部以岗、以绩定薪,实行“岗位工资+工龄工资+绩效工资”,同岗同酬、多劳多得,一切以业绩为考核指挥棒,解决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
对采编人员,一律实行工作量化考核。出台了新闻考核管理办法,对采编人员的稿件、版面,按照数量、字数、质量、呈现形式等,由新闻值班领导打分,且制定了详细的打分标准。成立了专门的审读中心,每月评选好稿件、好版面、好图片、好视频,并给予奖励。由于考核指挥棒一目了然,大家采写、编发优质新闻的工作能动性被充分发挥。
对经营人员,一律实行目标制考核。不同版块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法,目标制、提成制、额定工资浮动挂钩制等,当月业绩与工资直接挂钩,干多、干少差距明显。2021年,40个经营科室中,超额完成任务的科室比例达到95%,最高的完成任务额的262%,寿光市融媒体中心全年经营总收入比2020年增长了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