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中)与家人的合影
坐在我面前的这位老人,已经99岁了。他的脸上,平静,柔和,虽言语行动迟缓,但思维仍然清晰。时代的重锤毫不留情,但时光似乎又对他网开一面。他常常静坐在座椅上,看着他95岁时写的榜书大字“观海”“听涛”。波澜不惊的脸上,看不出他一路走来的沧桑踉跄。见惯历史烟云的他,早已与时代和解,与自己和解。
张凯95岁时的书法作品
他叫张凯,1924年9月生于寿光化龙镇丰城村,毕业于山东农学院水利系,是刚成立的新中国急需的水利专业人才。他的高祖张玉楷,生于咸丰年间,曾在光绪丙子年(1876年)大饥荒中,将时可购二百亩良田的积粮,全部开仓施粥救济饥民。事后有人送粮还账致谢,但张玉楷颗粒未留。时任寿光知县胡堃请山东河道总督任道镕以“从公好义”表其门,逝后“授修职郎七品”。祖荫德厚,是泽被乡里的望重之家。
生于战乱长于动乱:
大时代裹挟里个人梦想难安
他的小学时代,正逢日寇侵略中国,学校停办他只得辍学,耽误了大约三年。后他刻苦发奋,考取山东农学院水利系。1951年,学业优异的他被分配到山东省水利厅,为宏图待展的山东水利建设工程获取可靠的资料依据。1955年,为培养水利建设人才,我省创办济南水利学校,全省选拔优秀专业人才任教。1956年,他被指名调入新开办的水校教学。
日寇投降,新中国解放,百废待兴。一家人正摩拳擦掌想报效祖国时,一场政治运动呼啸而来。1960年,他不得不离开他充满梦想和激情的教学岗位。那时正值生活困难时期,人们过着艰苦不堪的生活。1966年,更是风起云涌,上至中央下至村镇,全部停工停课,大部分领导都被打倒了。他的妻子带着两个孩子,苦等了他几年后被迫划清界限跟他离了婚。
1968年,一无所有的他又回到生养他的老家。用拿笔杆子的手拿起农具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衣食住行艰难至极。1970年,丰城公社要搞水利建设工作,时任公社书记杨立兴爱其才干,请其出山授其总指挥。他在公社党委指挥下,带领千军万马,天天大搞水利建设。那时他想,不管怎样,总算回到了自己的本行工作,可以在丰城公社十万亩土地上进行沟、路、渠、林、井全面配套灌溉工程,修桥、修路、挖新河,疏浚老河、整平地面,搞万亩丰产田等,忙得不可开交。但他觉得,只要有利于生产,有利于人民,他就不遗余力,毫无怨言。
他重新组建了家庭,抱养了一位女儿。他认为,自己的一生就只能这样,没有什么奢望了。时间到了1978年,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提出,要拨乱反正给“四类分子”摘帽子,平反冤假错案,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再搞什么政治运动。很多人趁此机会,纷纷到原工作单位去弄清自己的问题。但他思想顾虑很多。因为很多事情反反复复,使他难以相信了,更担心弄不好可能引来更大的麻烦和灾难。到1980年,听说有很多人都找出了结果,落实了政策,恢复了工作。但他想,自己已经56岁了,谁还用这样年纪的老头子?自己还是安贫乐道吧。直至1981年,他忽然接到了学校的来信,请他回校任课。那种宛若重生的喜悦自是难以言表。1982年10月,终于给他落实了政策。而那时,他已经58岁了。
58岁人生重启:
只要自己不放弃一切都还来得及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这句话用他身上,再贴切不过了。他珍惜时代给予的这奉献社会的机会。虽然他1956年的首届学生都成了他的同事,但他仍极其认真地备课,教学。苦难的经历和丰富的实践,使得他身上有一种神奇的感召力,他的课堂极受欢迎,来旁听的学生去晚了只能站着听,更没有学生敢迟到。他光芒四射地燃烧着自己,为国家培养一批批的水利专家。因学校一再挽留,他直到1988年64岁时,方才退休。7年的教学生涯,他多次获校级先进工作者、一次厅级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因过去没“职称”这说法,他落实政策时,第一次评定职称已经过去。当时国家规定是五年评定一次,直到1987年评定第二批时,他才顺利评上。且他退休时当年适逢国家政策调整,退休发75%的工资。但他的灰暗心情只很短时间,很快就进入了新天地。
他说,人的大脑都不是真空的,积极的思想不去占领,消极就会占上风。退休后他被肥城建安公司、莱芜建筑公司聘为顾问。但那时因积劳成疾,他身体欠佳,就下决心锻炼身体。天天跳老年舞,打太极拳舞太极剑,并成为这几门课的老师。到66岁时,他又开始兼习书法。练了三四年后,他即组织成立山东水专书法协会,让更多人一道学习。到1995年,他就在全国各省市参加书画大赛,十几年来屡屡获奖。其中,获金奖三次,银奖四次,一等奖4次,其他等级和入选入编更是不计其数。很多省市经常给他来信邀请投稿。他被吸收为中国书画人才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农民书画协会研究会员、泰安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泰安市书协会员等,书画多次作为代表去国外展出。但他一直自谦,因自己年龄大起步晚,对现代书法难以进入,只能停留在一般水平的传统书法上。他的认真和责任,体现在他经手工作的方方面面,多次获评“先进老干部”。
1999年,水专与山农大合并。山东农大始建于1906年创办于济南的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历经百年。两校合并后他已75岁,被聘为校老年歌唱团副团长,带领120人的团队参加各种活动。到2000年,他又被学校聘请当学生的人生导师,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他所在的水利土木工程学院,是学校最大的一个学院,学生将近3000人。共聘了十几位人生导师,又把他推选为组长,一干就又是三年。三年中,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多次获得先进,他也多次作代表发言。
他从未对物质生活有攀比追求,恬淡地享受精神世界的富足。他长大后的儿女,认知到时代对父亲的创伤,更深层地理解和体谅父亲;他的养女更是无微不至地贴身照料,极尽细致与周到;他用心教出的学生感念恩师,50多年一直不离不弃。他的人生,因他的认真和付出,苦尽甘来,丰盈圆满。
百岁人生边上感言:
不带苦味的幸福
终是虚幻的
做一行,专一行,成一行。无论任何工作,他都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做到极致。
他常说,人生在世,都想为国家、为人民做番事业,并努力做一番伟大的事业。要达到这个心愿,不是天上能掉下来的,是艰苦努力拼搏的结果。所以人在年轻时代,就应该树立敢于吃苦、不怕吃苦的精神。比如开始上学,就先尝一下十年寒窗苦,要有追求、有奋斗、有渴望,才能有收获。人生的一切追求,必须从艰苦中得来。人活着不是为了吃苦,但是只要想前进,就不能不吃苦。
人经常说“不受苦中苦,难得甜中甜”。不带苦味的幸福,是虚幻的。经过刻骨铭心的痛苦后,才能咀嚼出生活的真味,才能品尝出先苦后甜的人生真谛。在苦的沃土中长成的大树,定会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芸芸众生,纵观古今中外的伟人、名人、成功者,大都有过艰辛坎坷的经历,他们都吃过不少苦。可见,吃苦才是人生事业之本。“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个人都应充分理解这个道理。他挂念说,现在有的青年人在既安定又富裕的环境中,当父母的对孩子又缺乏正确的管教方法,张口吃饭,举手穿衣,任其所好,任其自由自在有求必应,甚至打人骂人父母也会哈哈大笑,这样是很可怕的。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所以希望年轻一代,必须尽早树立艰苦奋斗、努力进取、用自己双手去创造一切的精神,把自己武装成为高素质人才,争取为祖国和人民做出贡献。否则就是异想天开,难以如愿以偿。
他说,自己这一生,功不成名不就,但自己对任何工作始终是认真负责的;自己走过了坎坷的人生道路,但这些坎坷也是历史的必然。从有史以来,每次更朝换代都是如此,这是他们这一代人的宿命。由于凡事想得开,虽然历经时代锤打,虽留下不少沉年痼疾,但他仍修炼成百年之身,真是创了奇迹。
无怨,无憾,无悔。我想,行走在百岁人生边上,无论是“观海”还是“听涛”,历史烟云,人生百味,在他心中,已是云淡风轻,去留从容。
桑爱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