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烟云万部书——写在孙仲春先生 《媒体之友》 出版之际

经疫情,历春秋,孙老在《寿光日报》刊发作品与访谈的合集《媒体之友》终于面世了。孙老说,“我这一生与报纸有缘”,所以他给我这个从业近30年的“报纸老人”派了一个“总编”任务,让我得沐书香在先。

俗话说,“家有一老是一宝”。一个地域也如同一个家庭一样,因为有着一些熠熠生辉的贤长者,而让历史有了色彩和故事,让城市有了底蕴和人文,让后生有了来路和去处。他们世事洞明,博学如典;他们德高望重,谦卑如水。他们,不一定有着什么官阶和厚䘵,淡泊物外,但却声望隆重,充盈富足。他们,通常在我们心目中,油然而尊之为“先生”或“贤者”。他们用一步步稳稳走过的人生历程昭示我们,何谓“人人皆可为尧舜”“人人皆可成圣贤”。在寿光,孙仲春老绝对算作其中厚重标杆中的一个。

人上点年纪,越发觉得“圆满人生的两个标准”:将生命延续到极致,让兴趣爱好发挥到极致,是一种智慧的总结。孙老的人生,可以说是这两个标准的生动诠释。

他原是民政干部,因参与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和八支队、寿光革命烈士以及新县志史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参编《寿光县志》《潍坊市志》等,激发了对文史的浓厚兴趣。退休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先后主编了《寿光探微》《寿光史略》《寿光市民政志》《寿光人事志》《寿光抗日烽火》《齐民要术成书背景研究》《孙士良传》《刀插敌后》《秋实杂记》等一系列书籍。著作等身是其一,更重要的是,他严谨大胆考证,纠正了许多原已成定论的历史误错,以彰后世以启来者;让人感叹的是,直到现在94岁高龄,他仍在潜心培养文史后生,手把手,逐字句;仍在对当下一些志书,指正还原。一门爱好傍身,“活到老,学到老,用到老”,原是如此受益无穷。

“年过七十古来稀”,现在七旬肯定不稀了。但怎样才是福寿的样子?“做事让人敬,知识让人服,身板儿让人羡慕”——寿光一位贤者这样评价孙老。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敏捷,行动自如的孙老,时时处处给我们上着“仁者无疆”的示范课,让我们后生晚辈,人生路上因循有迹。

笑谈人生坎坷

多亏当时没有提拔我

感谢所有磨难坎坷

他说,我这辈子,现在回头来看,没什么遗憾的事。当时那些感觉不公平、想不开、不接受的事,回头再看,觉得反而是好事情。

1956年时有一个政策,“大胆大量破格”提拔年轻干部。那年他28岁,按政策可由科员直接提拔副处。当时组织确定之后,安排人亲自去单位填表,但科长就是不填。原因是这个科长本身不是副处级,另外科里还有更大年纪的人,应该论资排辈“挨着来”。但这个政策,只执行了很短时间就停了。当时他心里遗憾得很,重大升迁机遇硬生生人为错过了,换做谁,自然是又生气又遗憾。

但现在老人笑着说:“多亏当时没有把我提拔上去啊。我这个人性格耿直,又‘抗上’,好说实话,如果当时提拔当官了,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环境中,很可能我早就被整死了。”

老人庆幸的事情,可远不止这一件。到了上学年纪,先是鬼子来了,之后解放战争,十好几年,学校时开时散,到家乡解放后,小学都没好好读完,却愣是报考上了初中学历才能有入学资格的益都师范。毕业后参军做文化教员,三年后转业到昌潍行署民政科,工作不到5年就被打成右派,贬谪下放到田柳税务所。当时他也是万念俱灰,甚至连轻生的念头都有过。但正是这段经历,使这个非科班出身、又不从事专业研究的“门外汉”,找到了地方历史文化发掘整理研究这条终身事业之路。

当时百无聊赖之中,他想起小时候家里老人耳口相授的历史朝代歌,心想,何不借眼下大把大把的时间,弄个清楚?虽然那时农村里可搜寻到的有价值历史典籍很少,但还是找来了一部民国版《寿光县志》。他就抱着一点一点啃。几个春秋下来,用他自个的话来说,那就是“将整个儿寿光的历史装肚子里了”。

现在他说,没有那段下放的时光,“我可能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民政干部,安安稳稳退休,含饴弄孙,虽也幸福自在,但是不会发掘自己对文史的兴趣与寿光历史的链接”。

一路坎坷前行,行至回首处,才更发现,正是那些人生的失意时分,让不甘沉沦的自己,有了精进的动力和方向。那些低谷反而是人生可遇不可求的机遇。没有磨难打击,就没有现在的自己。

所以他时时事事感恩。他说,当初整我,不是针对我,也不是单位的事,是当时全国政策的事;他铭记最落难的时候,所有伸过来的援手和温暖。所以一有机会,就发光发热,奉献自己,回报他人和社会。

诚如“金之在冶”。诚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诚如习近平总书记15岁的小小年纪,下放到最艰苦的陕北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祸兮福倚之,福兮祸所伏。人生辩证,香出苦寒,却总是颠扑不破的。

笑对荣辱名利

学术上我很认真

名利上从不在乎

我们常称修炼成熟为“圆融通达”,显然孙老身上看不到这点。在他面前,“莫提他人短”的俗语显得苍白失血。他尊重事实,敢说真话,一旦认定了就无所畏惧,包括书本、权威甚至是友谊。

只要是文史上的错,他非纠正过来不可。哪怕别人造谣、辱骂他,哪怕闹到法院要对簿公堂。他说,我们不能允许从我们这一代有未作深究的结论轻易拿来误导后生,之前的错误我们能改的一定要改过来,我们更不能为夺人眼球或其他原因从我们手里出现戏说,出现失实。

一些听起来为寿光增色的“猛烈史料”,一些寿光专业史家的作品,一些花大价钱出的志书,只要过他耳目的,无一例外,他都怀着探究还原的心态,查通史,查所有能考究的历史资料,以正其声。很多时候,他这些做法很是得罪人:人家花了钱,人家出了作品,甚至人家为了翻案,哪个愿意听反面声音?有人骂他骂狠了,他就去法院。人家问,你要什么条件?他说,别的啥也不要,我就要他道歉!面对种种阻力,种种非议甚至是打压,他毫不退缩。很多好友劝他:“你别较这个真,这样很得罪人。”这些善意劝告,他一笑了之,一如故我:一个历史工作者,如果不秉笔直书,算什么历史工作者?

但他的较真是对的。对人,他却是极尽宽容。事该吵就吵,人该处咋处。昨天吵了,今天就没有事了。当年那些学术之争挤兑过他的人,后来主动找他道歉,还处成了亲戚。

心底无私,怼天怼地怼人;容人容事,豁达随意宽容。他现在好多弟子学生,视他作精神导师,有许多心里话经常来他这倾吐,有时一人说一套话。他总是极尽可能疏通、引导,求其大同。

与学术上的认真不一样的是,经济上他是从不计较。衣食住行,极俭极律。他说,“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当年房改房按政策他还应少交1万多,有人让他去单位找找。他说,我不去找那个麻烦,也不找那个气生。

本家一位做企业的,企业转让后还有一大摞借据,最少的一条就是5万,每天看到就烦心生气。孙老说:“我教你一个办法,赶快烧了吧。你又不是钱不够花,他们能给你早就给了!”

他说到一位同龄人,处处计较争强好胜还好“兑活”人,结果孩子结婚少有人去,自己早早归了黄泉路,也鲜有送别者。他说,你看,争来争去争了些啥?算计别人最终还不是算计了自己?

他这些年出书,本家和老家都支持他,给他拿来费用。他都退了回去。他说,我出书是为了存史,又不是为了挣钱!不仅不为挣钱,搜集资料要花钱买书,有些孤本还要花高价,但他从不吝啬,自购藏书3000多册,有近千册无偿捐给了市档案馆。

他从不计较名利,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且视名利为“邪念”。超越俗世名利,身心滋润通透,声望日隆的他,真应了那句:谁知将相王侯外,别有优游快活人。

笑论长寿之法

知足心安最为乐

腿脚大脑不能闲

他说,人不会有万岁,被呼为万岁的人,90者寡,百岁就了不起,我今年94岁了,非常自豪知足。一切名利已不为我所有,后事全面交代,不留遗憾。我对谁都无愧,一辈子对人对己对孩子都没有遗憾,睡觉特别安稳。

他誓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生命不息,笔耕不止。他现在更惜光阴之珍,抓住一切可用的时间看书写字。写东西不论天,每天也不限时,只要能写动就不停笔。在他看来,历史是一个地方的根基和魂魄,根基越厚重,发展自然越有底气和灵性。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他要努力为后世留存好历史的根脉。

孩子们和弟子门人都懂得他的心。虽心疼他身劳之累,但更佩服他的自律之严,尊重他的情怀之执,更将他当作身心共修的标杆。

从40岁开始,他就有意识地坚持锻炼身体之法,每天坚持热水泡脚,坚持日行万步,坚持自我按摩穴位,坚持每日笔耕不辍。

他从未把自己当作一个“老人”,始终保持新鲜的童心。记得他经常隔三岔五到报社老址去送稿件,都是自己坐公交。我们再三请他随时电话我们去取,他都不肯,或者答应下依然如故。每每下楼时,年逾九旬的他常常一手扶着楼梯,一手摇晃着手头的拐杖说:“我不拿这个孩子们不放心,其实我根本用不着……”记者讨教,他指导完常跟记者搂胳膊搭肩,让年轻人温暖澎湃。

他说,我性嗜书,博览群书且能记住,与朋友交流很融洽,并备受尊敬。大家大都称呼我为“师”或“老”。“师”或“老”都是有地位、尊敬的称呼,我也不负众望,将我所知传于门生和家人。

他总是记挂着,还想为社会做点事,总想为他人做些贡献。他祖上为医,4岁他就学小儿科,有医学童子功。这么多年他坚持帮别人看病,有些老朋友到现在还非他开单子不可。

当下疫情,更成了他心里的牵挂。他遍查史载的瘟疫,并对曾祖所著的《良方选粹》,清嘉庆三年成书的《温病条辨》及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等,再做研读思考。他说,这次疫情,中西医结合效果为最佳。重视中医,此乃中医之喜,我家祖人之著,抑或有益后哲。他又开始了全新的研究,日书千字,以传先人之志,尽己之见以启后生,夜以继日,乐此不疲。

以善为路,以业为向,以专而精,至诚通神。他未公开发行的《秋实杂记》中,对花甲之源、国运、人运都做了专述。从朝代的更迭到人事的兴衰,他坚信天地万物的运行,有一条看不见但存得明的规律法则。“子孙贤,有财则是损其志;子孙不贤,财多则必败其身。”先生乐判,从世界大运看,中国必将是世界第一流强国。

巷陌陋室之间,心念苍生胸怀天下;历史烟云堆里,贯通古今点校千秋。在《媒体之友》成书之际,以此小文致敬先生。

桑爱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