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雪英,36岁,从2010年8月参加工作至今,先后在寿光市司法局古城司法所、化龙司法所工作,现任化龙司法所所长。扎根基层十余年,她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积极履行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各项职能和任务,做守护群众的“用心人”、贴近群众的“知心人”、服务群众的“暖心人”。“遇事找雪英”也成为很多辖区群众的习惯。
赢得百姓信任,靠得不是搞“花架子”、玩“虚功夫”,而是鲍雪英的“三心”服务准则:工作创新用心、接待群众热心、调解纠纷耐心。她先后获评潍坊市“七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个人、寿光市司法行政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真情矫正,做守护群众的“用心人”
“鲍所长,我文化水平不高,不慎触犯了法律,但是你们没有放弃我,在生活上给我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太谢谢你们了。”说这番话的是社区矫正对象郑某,因犯诈骗罪郑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根据相关规定,需要郑某及家人、郑某所在村的一名村干部与司法所工作人员共同成立一个矫正小组,可郑某的婆家觉得“丢人”,不愿意联系村干部加入。了解情况后,鲍雪英多次与郑某及家属沟通交流,最终成功组建了矫正小组。
此后,在鲍雪英的督促下,郑某按时参加学习、劳动,进步很快。当时郑某的孩子小,无人帮忙看管,郑某每次去学习,鲍雪英和同事一边帮她带孩子,一边给她做思想工作,缓解她与公婆的矛盾,鼓励她走出去,靠劳动实现自身价值。最终,郑某找到了一份工作,与家人相处得越来越和睦,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鲍雪英常说,社区矫正工作犹如一座连心桥,一头连着社区矫正人员,一头连着社会,只有“用真心、动真情”的帮教才能让社区矫正人员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才能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积极、正确的“三观”,早日回归社会。
为此,鲍雪英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入矫时做好心理辅导,消除他们的自卑与逃避情绪;入矫后做到分类矫正,教育感化他们顺利回归社会。
针对高频率出现的罪名,鲍雪英认真分析犯罪原因和预防对策,在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后,自学了PPT制作,给所有的矫正对象开展有针对性以案释法活动;开展“每月一学”活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代替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用发生在群众身边的真实案例警醒大家;每月普及一个高频率罪名,既预防矫正对象重新犯罪,又让他们成为普法宣传者,教育更多人。
在鲍雪英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很多矫正对象跟鲍雪英成了朋友,积极主动配合其工作:到了集中学习、劳动时间,不等提醒主动到位;走到寿光边界时,主动报备,接受监管;生活中遇到困难,也会想到寻求司法帮助……“社区矫正对象虽然曾触犯了法律,但他们也需要关心,更需要尊重。”秉承着这一想法,鲍雪英把社区矫正工作抓在平常、做在日常,把传统文化教育引入社区矫正对象管理中,用善举激发出人心向善的正能量,取得了良好效果。
纠纷调解,做贴近群众的“知心人”
“来来来,坐下喝口茶,大家是想解决问题的,不是来闹情绪的……”面对心情激动的来访者,鲍雪英耐心劝导,把双方领到调解室的沙发上坐下,面对面、手拉手先聊家常,心情都平静后,再逐步回到矛盾调解上来。一对黄昏恋夫妻,儿女担心父亲的财产被侵占与后妈发生矛盾。鲍雪英首先想方设法让双方心情平静下来,慢慢了解事情原委,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站在双方立场上一次次调解,运用法律知识摆事实讲道理,最终双方打开心结,握手言和。土地边界不清发生纠纷、孩子打闹引起双方家庭矛盾、好友借钱要不回闹别扭……在一次次化干戈为玉帛的调解过程中,鲍雪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调解工作就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以心换心,既要讲究公平公正,又要做好群众的贴心人,把群众思想工作做细、做深、做实。”鲍雪英说。在矛盾纠纷调解过程中,鲍雪英还注重与普法相结合。先摸清来访人员性格、脾气,再把相应的法律法规通过具体案例讲出来,让来访者在聊闲话、拉闲呱中接受法律法规知识。“百姓的事无小事。”鲍雪英认为,家庭矛盾、邻里关系、土地纠纷、劳动争议等看似事情不大,但若不去处理或是处理不当,都会影响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作为司法所所长,她心里时刻装着辖区群众,想着群众难题,以办事公平、公正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认可。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对于鲍雪英来说,虽然处理群众纠纷已经进行了无数次,但每次成功帮助群众化解矛盾,听到他们一声声真诚的致谢,她都有莫大的成就感。
普法宣传,做服务群众的“暖心人”
古城街道王家村村民赵某,每次看到鲍雪英从村子路过,都要热情地与其寒暄一番。
如此亲密的感情,缘于一次普法宣传活动。
“我家的土地承包给了邻村一位村民,合同期十五年,可最初定的承包价格太低,不知有没有办法能减少一下我的‘损失’?”在一次入村普法讲座后,赵某找鲍雪英咨询。在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后,鲍雪英为其详细解释了相关法律规定。事后,鲍雪英又一次来到村里,约上赵某与承包户,重新补签了合同。就这样,鲍雪英扎根一线,用热心、真心和耐心为群众排忧解难,架起了与人民群众相通的连心桥,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暖心人”。
“做群众工作不能心浮气躁,要用心。群众脸上有了笑容,我就开心!”这是鲍雪英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怎么用心做?就是以心换心。鲍雪英一天的工作时间安排不是根据自己的工作内容来定,而是“看群众的时间”。群众白天下地干活,鲍雪英和同事就利用晚上去走访,跟群众聊家常,普及法律知识。“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普法工作带来了更多便利。”除了传统的普法讲座、贴普法海报之外,鲍雪英喜欢尝试各种新的宣传技术和宣传平台,她利用微信等平台宣传法律知识,做到“群众在哪里,我们就要把普法宣传做到哪里”。她结合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积极组织法律服务进村居、进企业、进学校等系列普法活动,让群众慢慢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习惯,法治理念逐渐融入人心。
“我热爱这份工作。”扎根基层司法所十余年,鲍雪英一直热情不减。她说,在以后的工作中,她将继续带着“工作创新用心、接待群众热心、调解纠纷耐心”的“三心”坚守基层、服务百姓,做群众的贴心人。(寿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袁萍 通讯员刘洪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