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寿光蔬菜博物馆完成省文化和旅游厅设立备案,成为寿光市第二家国有博物馆。随着时间的推移,“寿光蔬菜”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了解寿光的一张“金名片”。
一览寿光蔬菜发展史
细品“文化盛宴”
推开寿光蔬菜博物馆的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座由蔬菜印章组成的金柱造型,上方的蔬菜千叶顶,寓意蔬菜文化源远流长、蔬菜产业根深叶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正面的大型浮雕“菜之魂”是博物馆的主题符号,由混沌初开、历史天空、大地生辉三部分组成,也是整个馆的“开篇之作”。
沿台阶而下,是史前与新石器时期展区。在这里,一幅幅反映垦植的画面展现在记者眼前,一个个泥塑的古人,或躬耕,或作进茅屋状,栩栩如生。“你瞧,‘原始人采集图’反映了在远古时代,古人除了采食木本野生植物的果实外,还采食草本野生蔬菜的茎、叶、果实、种子、地下茎和肉质根等充饥。而在‘古人垦植图’中,一些能佐食、易繁衍的野菜逐渐被人们认识,人们在水土适宜的土地上从事种植栽培,这可能就是蔬菜栽培的最初模式。”工作人员一边讲解,一边告诉记者,这些场景都是“纯手工”打造的。
走进青铜门,展示的是夏、商、西周时期的农业发展史。其中,“制盐盔形器”摆在一侧,展示的是盐业发展史。“众所周知,寿光是中国海盐生产起源中心,已发现的双王城盐业遗址群,面积达30平方公里,古遗址80多处,入选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2年5月,寿光被命名为‘中国海盐之都’。盐的应用,调出了菜肴的美味,促进了蔬菜的腌渍加工和储存行业的发展。”工作人员介绍。
展示厅内,都有关于寿光和中国蔬菜种植品种的介绍,有的是实物,有的是历史资料图片,各种展示形式相结合,演绎出蔬菜品种从出现到种植的全过程。“馆内有大量与蔬菜相关的出土文物、遗存、实物,寿光乃至中国的蔬菜文化史在这里得以再现。”
在蔬菜大观区,各种蔬菜经特殊处理后保存在一个个透明玻璃容器里,在灯光的映衬下,如同一件件精致的工艺品。浮雕造型“哺育”,寓意寿光菜农培育蔬菜像母亲对婴儿一样百般呵护;电子屏幕展示着“蔬菜生长过程”;不锈钢大棚造型“科技宫殿”内,蕴藏着各种蔬菜高科技……在“创新与发展区”,原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的笔记本摆放在展柜内,翻开的一页,手写的字迹记录着30年前召开冬暖式大棚建设调度会的真实情况。
最后,记者来到蔬菜与饮食文化展厅里的饮食文化区:一个大圆桌上摆满一盘盘由天然象形石制成的蔬菜、坚果及各类山珍海味,这一桌“齐民大宴”,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寿光的庄园饮食风貌。
成功备案是发展契机
有助于弘扬寿光蔬菜文化
从进到出,蔬菜博物馆的每一个展区、板块、物件,无不传递着蔬菜文化的独特魅力。
“蔬菜博物馆总面积3000平方米,设序厅、古代历史区、蔬菜大观区、科技创新区、展会文化区、蔬菜与饮食区六大板块,通过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件,利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包装、创作,系统诠释了蔬菜文化的内涵。”记者从菜博会组委会办公室了解到,寿光蔬菜博物馆自建馆以来,一直是菜博会的重要文化景点,深受关注与欢迎。
“2010年4月,寿光蔬菜博物馆建成对外开放,展陈面积2800平方米,文物藏品2920件(套),设有富有地方特色的系列基本陈列,有北辛、大汶口、龙山、岳石文化的丰富遗存。”菜博会组委会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备案成功后,蔬菜博物馆的展陈提升、安防工程、文物修复、预防性保护、数字化保护等项目可向上级申请专项资金支持,为下步申请国家二级博物馆奠定基础。同时,对弘扬寿光蔬菜文化,发挥博物馆的收藏、教育和研究价值,均有重要意义。
寿光蔬菜博物馆利用场景复制和文物遗存展示等手段,彰显了寿光蔬菜生产源远流长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系统地诠释了蔬菜文化内涵,是普及蔬菜文化知识、扩大蔬菜文化影响、满足公众对文化产品需求、加强青少年现代化农业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下步,我们将围绕申报国家二级博物馆,加大各项投入,进一步完善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丰富博物馆藏品,建立藏品账目及档案。同时,通过寿光蔬菜博物馆各项工作的上档升级,进一步擦亮蔬菜文化品牌,为全社会提供一个更好的教育与服务平台。”蔬菜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寿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静 通讯员 张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