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市镇街全部建立文联组织

8月1日,寿光市召开镇街文联成立工作会议,30位提名的镇街文联主席、副主席采用以会代训方式,集中学习了文联成立相关工作和镇街文联工作职责和业务知识,为下步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会议的召开,标志着覆盖所有镇街的文联组织已正式成立,并进入实质性的工作阶段。这是寿光市落实乡村文化振兴有关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推动文艺向基层下沉、服务向基层延伸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寿光市立足繁荣发展群众文化,突出群众的参与度和普惠性,连续五年组织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依托各文艺协会牵头开展了“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文艺四季”、周末群众大舞台、广场舞大赛、千场公益巡演、戏曲进校园、民间文艺团体大赛、合唱节、电影节等文艺活动,极大丰富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每年组织22个文艺协会与村(社区)“一对一”结对帮扶,组建公益性全民艺术普及社会联盟,面向群众开展“跟我学艺术”全民艺术普及活动,镇村秧歌、舞蹈、庄户剧团等文艺队伍和业余团体达1600多个,形成了覆盖城乡的群众文艺宣传队伍体系。常年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文艺活动1000多场次,惠及乡村群众60多万人次,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式、覆盖全域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文联直属协会发展到22家、会员6000余人。其中,国家级会员175人,省级会员319人。

为进一步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推动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特别是在农村打造“永不落幕的大舞台”,寿光市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在所有镇街同步成立文联组织,全面履行联络、服务和协调职能,重点围绕加强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群众文艺活动组织、文艺人才队伍建设、文艺工作者权益保护、文艺志愿者队伍建设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地把农村各类文艺人才挖掘出来、组织起来,充分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与活力,不断推出适应群众文化需求的新作品、新活动。同时,镇街文联作为文艺工作深入群众的触角,及时了解群众的所需所盼,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落实群众“点单”、文联“送餐”制度,实行城乡联动、镇村互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不断走深走实,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文艺服务。

镇街文联组织是繁荣发展文艺事业的基础力量。寿光把组织覆盖与工作覆盖有机结合,不断健全镇街文联组织建设和工作开展体制机制,努力开创“组织规范、城乡互补、资源共享”的文联工作新格局。各镇街文联要在全面摸清地域文艺人才、文艺创作、文艺活动和历史资源的基础上,服务经济发展,倡树文明新风,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力争形成“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的文化品牌,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文艺力量。(寿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孙波)

文艺服务基层的创新之举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近年来,寿光市委、市政府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顶层设计,促使文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向基层倾斜。今年,寿光又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列入“10·50·10”重点工作中的“10项民生实事”加速推进。实现镇街文联全覆盖,是寿光落实上级党委政府要求,打通文艺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有力举措。

基层文艺工作者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中坚力量,镇街文联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基层文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建设镇街文联组织,是激发镇街、农村文艺工作者创作热情,促进乡风文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举措,对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思想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镇街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文联是党领导的群团组织,也是文艺工作者自己的组织。只有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真正代表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有效发挥群团组织桥梁纽带的历史职责,获得群众广泛认可。各级党委政府要借助镇街文联成立这一契机,充分做好挖掘和传承本地优秀传统文化工作,让公共文化服务更贴心、更暖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获得感更加充实。要把基层文联建设作为强基固本工程,不断增强基层文联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文联干部队伍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努力建设一支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基层文联干部队伍,筑牢基层文联建设的根基,推动文联组织发展迈上新台阶。